第89章 国难-《徐徐诱之》


    第(3/3)页

    “月亮东  圆似灯

    一层一层往上升

    多烧香  多供酒

    一家大小庆一宵

    月亮斜  中秋节

    又吃月饼又供兔儿爷

    穿新袜  换新鞋  也跟奶也跟姐

    上趟前门逛趟街”

    龙生正在哄芽芽睡觉——芽芽的保姆病了,在偏厦住着,哄芽芽睡觉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一到晚间,工作告一段落的疲惫的奉九总会不客气地把干儿子叫来。敏感的龙生早就察觉到了府里的气氛前所未有的低沉,干爹干妈虽极力遮掩,但情绪很不对劲,于是天性乖巧的他就越发地懂事了。奉九暗叹口气,亲了亲龙生的脑门。

    芽芽一向最听哥哥的话,不过今晚月儿明,月光可不管人间事,照样明晃晃地照进来,这光亮让她精神百倍,翻来覆去地不肯睡,奉九无奈拉了半拉窗帘,到后来干脆不管了,自顾自地出去跟回家找他们团聚的巧稚说话,结果没一会就听到龙生轻轻哼着刚刚那首八月十五的北平儿歌给芽芽听,奶声奶气的,还带着奉天口音,可爱极了,没一会儿,俩孩子都没声了,奉九悄悄进去一看,都睡着了。

    她拉了巧稚出了门,开车绕到西苑一带。车行缓缓,几个侍卫开车默默地跟随护卫。一路上看不到几家开门做生意的店铺,四下里更是人迹罕见,到处是一片肃静、阴冷。

    巧稚轻声说:“要是在以往,后海、北海的湖面上都会有不少人来赏月、划船,大多是青年学生,大家一起赏月、作诗、谈理想、谈报国……”

    在她沉缓的话语声中,奉九想着,就在这个大劫难前,她还只是一个心无旁骛的家庭主妇,心里只一味喜滋滋地盘算着:今儿得买两个骑着麒麟或老虎,手执金杵的兔儿爷——芽芽好歹大了一岁,应该知道喜欢这全中国的小孩子都得意的小玩意了;再在王府的庭院里,摆上供桌,供上北平特有的月光马和鸡冠子、欧李、切成一朵大莲的莲瓣西瓜,让芽芽跪下给太阴星君磕个头,自己则立着祝祷一下就够了;宁铮和龙生呢,就在一旁瞧着,毕竟,全中国都讲究“男不拜月”。

    如果不耐烦去什刹海、北海泛舟赏月,那院子里空闲的大水缸也够用了:蓄满水,天上的月亮就会欢欢快快地跳进来,一漾一漾地托出个大玉盘给大家看,围着的人一边咬着致美斋不拘哪种的月饼,一边心里想必也都是欢喜着的吧?

    那种轻松惬意的心情,怎么一眨眼间,就恍如隔世了呢?

    她一边开车,一边扭头望着被垂柳的浓荫覆盖了的黑漆漆的水面,仿佛看到了往年在什刹海的碧波之上,一艘艘轻快不重雕饰的简朴小船,在岸边璀璨的灯影与大片繁茂的荷间轻轻摇曳,上面坐满了兴高采烈的大学生,他们大声谈笑,神采飞扬,直抒胸臆,就好像为国出力就在眼前,兴之所至还会集体高歌一曲,清越高亢的歌声直冲云际,连天上的明月都会格外明亮地照拂着他们。

    而今年这个中秋,什刹海变成了死海,没人有心情庆祝——三千万东北同胞的“九一八”,只怕过不了多久,也是北平人,甚至全体中国人的“九一八”了。

    奉天沦陷,还带来了一个极其严重的后果:关东军从帅府书房的保险柜中,搜出了五十三张日本政界要人的收款单。

    其中数额最大的,是“政友会”主要干部——床次竹二郎的五十万元。

    日本政界要人的腐败受贿丑闻传回国内,引起了日本国民的极大反感,军界借机发起了清除腐败政党政治的“军人夺权运动”。

    由此,日本社会舆论的天平迅疾偏向军界,主流报纸《朝日新闻》甚至喊出口号——“宁要清廉的军人,不要腐败的政治家”,日本社会加速向彻底的军国主义转化。

    更别提“九一八”再加上之前的“皇姑屯事件”的一击即中极大地鼓舞了日本军人的冒险行动。

    即使有清醒的政界人士一再重申,中国国土太大,日本根本不可能完全占领,但这种声音,已越来越微弱,恰如萤火之光,引不起任何重视。

    时任首相若槻礼次郎,早已无法控制越来越狂妄的军方,相对而言温和理性的一派,逐渐式微。

    他的前任滨口雄幸因此遇刺身亡,而他的前前任田中义一也曾在“皇姑屯事件”后叹息着说:如此急功冒进,大日本帝国的末日不远了。未几,作为皇姑屯事件的替罪羊,被罢免后悄然离世。

    十一月下旬的某一天,奉九忽然找不到府里任何的报纸,看着听差们、仆役们躲闪的目光,她心里有数。

    在去燕大的路上,她开始听到遇见的所有报童都在吟着同一首诗,后来奉九才知道,这是当时颇有影响力的政治家、诗人马君武最先刊登于上海的《时事新报》上的打油诗:

    “杨四风流朱五狂  翩翩胡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英雄冢  哪管东师入沈阳”

    奉九捏着报纸一下子站住了——“墙倒众人推  破鼓万人捶”,这首诗已于一夜之间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到了人人会吟的地步。

    奉九折了报纸,慢慢地继续往燕大走去,一路上,是她这两个月已熟悉的鄙夷的目光——在燕大,她的身份尽人皆知,但她顾不得这些。

    如果她因此而痛苦,进而埋怨,那么宁铮的心里又会如何作想呢?

    文人的笔,向来杀人不见血。

    这首打油诗里所涉及到的几个女人:杨四本与宁铮毫无瓜葛,而且早就被赶到了上海;朱五小姐是朱启钤的女儿,宁铮四大侍卫之一朱铁黎的五妹,从小就与宁铮相识,两人的交往仅限于跳过几次舞,近期正准备嫁给宁铮一位即将升任“北平绥靖公署总务处处长”一职的林姓机要秘书。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影后胡蝶虽此刻就在北平,但她与宁铮连面都没见过,何谈“最当行”?她正与剧组一起为三部电影——《啼笑姻缘》、《旧时京华》和《自由》一起取外景,“为时几近两月,每值摄片,同出同归,演员中更未尝有一人独自出游者。初到及归前数日或出购买物件,亦必三五成群,往返与偕,故各人行动无不尽知。”

    胡蝶女士随即连发两则辟谣启事,痛陈马先生受了日本共同社发出的故意诋毁宁铮的新闻蛊惑,其诗“造谣生事,设想之奇,造事之巧,目的盖欲毁副司令之名誉,冀阻止其反攻。愿我国人悉烛其奸,而毋遂其借刀杀人之计也。”

    但伤害已造成,且是永久性的,虽然马先生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于翌年“一·二八”事件后刊载了一封《致汪、江电》,此次目标直指“不抵抗”政策的始作俑者——汪行政院长和江主席,其中有“国事败坏至此……乃汪、江二人坚持‘对内不妥协,对外不抵抗’之主张”,是“对内面狞如鬼,对外则胆小如鼠……东三省之沦亡,上海、吴淞等处之丧失,与其说是被日本侵略,无宁说是被军政当局所断送。”但他那首威力巨大的打油诗给国人留下的最初的印象已无法磨灭。

    甚至时至今日,一提起这起历史事件,多少人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不都还是这首打油诗么?

    但奉九也意识到,即使这些人都发表了声明,又能如何,作为守土有责的东北军统帅,宁铮的做法,难辞其咎;而他的私心,也是无法宣之于口的。

    奉九想起老帅临终前还说,只要自己在,宁铮就不会犯浑,可她做到了么?

    易地而处,她有决心让战斗力明显有差距的宁军官兵去与日本人血战到底么?

    奉九的心下,一片悲苦。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