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下)-《明末隐龙》
成都城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坐落于蜀王府东侧的 “格物学堂” 已透出勃勃生机。这座新落成的学堂,由旧粮仓改建而成,褪去了往日的陈旧,青砖灰瓦被重新修缮,门窗换上了结实的楠木,门前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格物学堂” 四个大字笔力遒劲,透着一股求真务实的气息。今日,这里迎来了它的第一堂授课,也是第一次迎来特殊的讲师 —— 蜀王府主林宇。
讲堂内,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百余张木质课桌椅整齐排列,坐满了经过新式考核选拔出的年轻学子。他们大多十六七岁,穿着粗布长衫,脸上带着乡间少年特有的质朴,眼神却清澈明亮,如同藏着星辰,满是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学堂后排,还坐着二十余名被 “强制要求” 前来听课的年轻官吏与匠坊管事,他们穿着体面的绸缎衣裳,有的手捧茶碗,漫不经心地摩挲着碗沿;有的交头接耳,脸上带着几分 “不过是听个新鲜” 的不以为然;还有的盯着窗外,显然没把这堂 “非圣贤之课” 放在心上。
辰时三刻,林宇缓步走上讲台。他没有穿象征身份的官服,只着一身浆洗得干净平整的青衫,腰间系着一块普通的玉佩,看起来如同寻常书院的先生,却自带一种沉静威严的气场。他没有带来振奋人心的捷报,也没有准备晦涩的典籍,反而对着门外招手,两名侍从随即抬着三件东西走了进来,轻轻放在讲台中央:一块黑乎乎、扭曲变形的金属碎片 —— 那是 “破浪一号” 试航时报废的主轴残件;一卷边缘发黄、纸张因被水浸透又晒干而变得皱巴巴的册子 —— 正是叶梦珠主编的《“破浪” 试航弊案集录及匡正之法》;还有一幅巨大的麻布地图,平铺在墙面的木板上,上面用红、蓝两色箭头密密麻麻标注着东南海域的航线、港口、荷兰舰队驻地与郑芝龙水师的布防,正是林宇亲手绘制的《东南海疆博弈图》。
“今日,我们不讲圣贤之道,不论诗词歌赋,不谈经世治国的大道理。” 林宇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瞬间压下了堂内的细微嘈杂,“我们只讲一件事 —— 失败。”
话音落下,堂下顿时响起一片细微的骚动。年轻学子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疑惑 —— 历来授课,皆是宣扬成功、讲授谋略,从未有人开篇便谈 “失败”;后排的官吏与管事更是皱起眉头,有人低声嘀咕:“堂堂蜀王府主,竟拿这些破烂来讲课,未免太过荒唐。”
林宇仿佛没听见下方的议论,伸手拿起那块扭曲的主轴残件。金属表面还残留着高温灼烧的焦痕,边缘凹凸不平,能清晰看到被拉扯变形的纹路。他将残件举到众人面前,缓缓说道:“诸位请看,此物来自‘破浪一号’—— 我们为打破海上困局,耗费三个月心血、数万两钱粮打造的试验船。试航那日,它在岷江与长江交汇处遭遇风浪,这根主轴因受热变形、支撑失衡,险些让整艘船解体,数十名工匠、水手险些葬身鱼腹。”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眼神沉静却带着千钧之力:“在许多人看来,它是耻辱,是败笔,是劳民伤财的证明。但在我眼中,它,以及它所代表的那次近乎沉没的试航,其价值,胜过十次轻易的成功。”
“为何?” 一个坐在前排的年轻学子忍不住起身发问,他叫李默,来自蜀地乡间,因精通算术被选拔入学,“先生,失败便是失败,怎会胜过成功?”
林宇笑着示意他坐下,拿起那卷皱巴巴的《弊案集录》,轻轻展开。册子上的字迹有的被水晕染,有的因纸张收缩而显得歪斜,却字字清晰,记录着 “破浪一号” 从设计到试航的每一个缺陷、每一次抢修、每一个改进方案。“因为失败能教会我们的,远比成功更多。” 他指着册子上的文字,“这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是叶梦珠监造与数十名工匠,在风浪中、在危机里,用风险和教训换来的。它记录了主轴为何变形、密封为何失效、船体为何摇晃,更记录了如何改进支撑结构、如何设计水冷系统、如何调整配重 —— 这些,是任何空谈理论的典籍都无法给予的‘真知识’。”
他走到墙面的海疆图前,手指指向代表荷兰舰队的红色箭头:“而在东南海域,我们的对手不会等我们慢慢‘成功’。荷兰人的夹板舰,火炮射程比我们目前的战船远两成,船体坚固程度更是远超我们;郑芝龙的水师,掌控着沿海航线,垄断着粮食、香料贸易,他们的战船数量是我们的三倍。” 他又回头指了指那块主轴残件,“欲与这样的对手抗衡,靠什么?靠抄袭荷兰人的图纸?靠蛮干硬拼?都不行。”
说到这里,林宇的声音陡然提升,带着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回荡在整个讲堂:“靠的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道我们为何失败,才能知道如何成功;知道对手的优势在哪,才能找到他们的弱点;知道技术的原理是什么,才能造出比对手更先进的器物!而这一切,靠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你们 —— 在座的每一位!”
他的目光依次扫过年轻学子、官吏与管事,语气恳切而坚定:“你们当中,有人精通算术,能算出船体的受力平衡点;有人熟悉工匠技艺,能将图纸上的设计变为现实;有人擅长管理,能让匠坊的生产效率提升十倍。我要你们学会的,不是死记硬背书本,而是如何思考 —— 思考每一个零件为何会损坏,思考每一次试验为何会失败,思考如何用更巧的办法解决难题;学会如何发现 —— 发现技术的缺陷,发现对手的破绽,发现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学会如何创造 —— 创造更高效的工具,创造更坚固的战船,创造能让我们摆脱困境的新方法!”
“今日在这学堂里,你们所学的或许只是毫末之技 —— 可能是一个简单的齿轮联动原理,可能是一种木材的防腐方法,可能是一套算术的解题思路。” 林宇走到学堂中央,看着那些渐渐挺直腰板的学子,看着那些收起不以为然、开始认真倾听的官吏与管事,继续说道,“但他日,这些‘毫末之技’,或许就是战场上让我们的战船避开荷兰人火炮的关键,是商船上能多载千斤货物、让百姓多赚几两银子的技巧,是工坊里能省下万斤焦炭、降低成本的法子,更是能让千万百姓免受饥寒、让我们的疆土不再被外敌觊觎的一点微光!”
“这,便是‘薪火相传’的真正意义。” 林宇的目光变得深邃,如同包容万物的大海,“我林宇能做的,是为你们劈开前路的荆棘,顶住来自朝廷与外敌的压力,给你们一个能安心学习、大胆尝试的环境。但将来,能照亮这片神州大地,能让我们的文明永不沉沦,能让我们在强敌环伺中站稳脚跟、砥砺前行的光芒 —— 不在于我,而在于诸君!”
话音落下,讲堂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阳光透过窗棂,恰好落在林宇手中的《弊案集录》上,让那些歪斜却坚定的字迹显得格外清晰。年轻学子们胸膛剧烈起伏,眼中燃烧起前所未有的火焰,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更是一种 “舍我其谁” 的担当;后排的官吏们放下了手中的茶碗,眉头舒展,脸上露出了凝重与认同;匠坊管事们则若有所思地看着那块主轴残件,仿佛从中看到了改进工艺的新方向。
良久,前排的李默猛地站起身,对着林宇深深鞠躬,声音洪亮:“先生之言,学生茅塞顿开!愿以毕生所学,钻研格物之术,为神州立不沉之基!”
“愿为神州立不沉之基!” 百余名师子纷纷起身,齐声高喊,声音震耳欲聋,穿透学堂,回荡在成都的上空。
林宇看着眼前这一幕,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知识的火种,已在这一刻悄然播下。它或许此刻还很微弱,如同黑暗中的一点星火,却蕴含着足以燎原、足以改天换地的力量。这种力量,无关权势,无关财富,却比任何坚船利炮、任何庞大舰队都更为深远,更为持久 —— 因为它能代代相传,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支撑一个民族前行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