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汹涌的阻力迎面而来,朱元璋脸色微沉! 不过他没有多说其他,而是转移话题。 “这件事按下不表,朕有件事还要问问你们,朕准备给诸位皇子封亲王,这件事你们给朕琢磨琢磨!” 皇帝又转移话题,让群臣无可奈何,但他们只能顺着朱元璋话题继续往下走。 “虽然现在还不是封赏的时候,但既然科举的议程都拿出来讨论了,这给宗室封王的事情,咱们也一并讨论…… 太子,你将朕的想法,说给诸位大人听听!” 朱标闻言站起来,手中拿出一张写满字的纸张跟着念: “……诸王、公主的岁禄:其中亲王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外加各种杂项。公主已受封者赐田庄一所,每年收租一千五百石。郡王岁支禄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及其他杂项。郡王的嫡长子袭封为郡王者,岁禄按始封郡王的一半支给;其他诸子年及十五,每位拨赐田六十顷以为永业,并除租税。诸子所生之子唯世守永业。” 朱标念完,朱元璋问李善长: “李大人,你认为朕这决议可行?” 李善长想了一下,发现其中也没有什么问题,点头答应: “陛下,可行!” “刘基,你说说?” 刘伯温闻言,意味深长地看了朱元璋一眼,道: “亲王俸禄五万,臣以为颇高,不过陛下如果坚持,其实也无不可!” 朱元璋呵呵笑,又问: “户部,朕问你这规制,会不会给我大明财政带来负担?” 户部尚书出来,回: “陛下,虽然如今天下初定,财政紧张,但皇子这些钱粮还是能凑出来的……” 老朱问了一圈,百官的回答大同小异。 朱元璋意味深长说了一句: “既然如此,朕就给诸位大人算算账!” “我大明目前有六位皇子,其中太子不算,剩下的五位皇子每人五万石粮食,合计二十五万石!朕就不算朕以后再生的孩子,就算这些人!此为第一代…… 第二代……,假设朕的儿子每个人给朕生下五位孙子,亲王者,其中五个人继承王位,不表,还剩二十个郡王!太子继位,除嫡长子继承大宝,其他四位皇子皆是亲王, 郡王俸禄六千石粮食,二十位郡王就是十二万石粮食,加上亲王九人,耗四十五万石!合计:五十七万石…… 第三代,皇太孙登基,生五子,亲王加四人,亲王十三人,耗粮食六十五万石、初始郡王十六人,耗粮九万六千;郡王的嫡长子袭封为郡王者二十,岁入三千石,计六万石…… 郡王诸子年十五者,八十人,赐田六十顷,合计赐予田四千八百顷,产出:六十四万石……三代合计:一百三十五万石…… 到第五代,不说其他,只是郡王诸子,可超过三百二十人,每人六十顷田……” 老朱把这串数字念出来,满朝文武,莫不脸色难看。 按照朱元璋的算法,到第五代,大明朝的财政就有极大的压力了。 不对,不应该是第五代,这个算法不对。 皇帝不可能生这么少的儿子,朱元璋正当壮年,而且纳了不少妃子。 可想而知,未来恐怕会有十个亲王,二十个亲王,甚至…… 如今朝廷的岁入,也就是一千五百万两左右,根本不可能经得起这种政策的折腾。 “诸位爱卿都说,经义乃是大道,算学只是小数…… 可是朕怎么没看到,你们一个人给朕看出这灭国之策?” 朱元璋的怒火,才是才真正爆发出来。满朝文武,被他问得哑口无言。 “李善长,你是百官之首,你看不见?” 朱元璋第一个找李善长算账,李善长叹息,拜下。 “刘基,人都说你是全才,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可你怎么又看不到?” 刘伯温欲言又止,却也无话可说,其实朱元璋算那道题的算法他知道,但他如何能想到皇帝在这里给他设套? 皇帝训斥完刘伯温,又将目光对准户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