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御书房里陷入短暂的沉默中。 老朱也发愁了,张异摆烂的时候,他很想张异出来做点事。可随着时间推移,张异的能力逐渐大放异彩之时,他也面临着曝光的压力。 许存仁跟他提过几次,如今刘伯温也提。 按照常理,他是该召见这位龙虎山小道士,嘉奖一番。 可他如果召唤张异,恐怕前边所做的一切都白费了。 “父皇,真有那么神奇的人,儿臣也想见见……” “对呀,儿臣也想见!” 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对其他人描述中的张异也很好奇,纷纷发声。 “胡闹!” 朱标板起脸,皇子们噤若寒蝉! “此子,确实该见一见,却不是现在……” 朱元璋神色不变,然后将张异的算学课本手稿交给太监。 “这份手稿朕会抄录一份,随后交给国子学刊印,此本子,发放各州府,让其自行刊印! 若有学子想抄录,购买,皆以成本价出售! 死人书商刊印,也不许卖高价, 谁敢在这上边谋取暴利,朕都拿他人头!” 许存仁表情严肃,点头答应。 从算学入科举开始,这份“教材”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堪比四书五经。 就算儒家学子们再不认,他们为了前程也必须将《算学》重视起来。 “开恩科之后,凡试必考算学,院试除靠经义,兼考小学算学,乡试考中学、会试用大学课本…… 考生成绩,经义占七成,算学占其三,然若算学不合格者,不录!” 老朱考虑到儒家的地位,终究还是没有将算学和经义相提并论,但他设置了不合格这条线,意味着不管是什么绝世天才,只要你没在算学上及格,都有可能会因为算学成绩名落孙山。 刘基,宋濂和许存仁面面相觑。 虽然知道算学入科举不可阻挡,可当命令真的下来的时候,他们才知道这天变了。 相比宋濂的忧心忡忡,许存仁的些许迷茫。 刘基反而露出了笑容,欣然接受皇帝的命令。 他想了一下,询问: “陛下,这算学课本既然是张异编撰,咱们是否该给他署名?” 这个问题带来的冲击力,比算学入科举本身还要震撼人心。 宋濂这个老夫子闻言,一口气差点吸不上来,他们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 署名? 如果皇帝真的给张异署名,这天下儒生的脸恐怕要颜面扫地。 一个龙虎山的七岁小儿,都要拜读张异编撰的课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他们都是张异的学生。 这要是传出去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悲愤欲绝。 门户之见,自古以来都是许多人难以跨越的心理门槛。 朱元璋也沉默下来,过了一会,他问: “那你们觉得,该不该给那孩子署名?” 朱标率先站起来说:“既然是他编撰的,儿臣以为当署名!若不然,就寒了那位张家子的心。本宫明白诸位先生的顾虑,是天下士子无法接受这件事!然,父皇对张异的期许,并非在方外,而是在朝堂! 这位张家子,未来未必不是庙堂中人,所以……本宫支持署名!” 朱标率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朱元璋将目光转向宋濂和刘伯温。 宋濂面色铁青,却不愿意发表意见, 张异以后会不会脱去道籍那是以后的事,现在要是他署名,他们这些士子大儒的脸可能都要丢尽了。 刘伯温想了一下,说: “微臣大体认同太子殿下的想法,但却建议此事拖延一段时间! 如今朝堂之上对算学入科举的事情本身还风波未平,如果再将算学课本的作者泄露出去,恐生变化…… 微臣建议给张异取个别号,这样做表示咱们也不抢他的功绩,同样也避免事端!” 其他人闻言,点头同意。 算学入科举这种事情,虽然谈不上前无来者,可有朱元璋这种力度者,也寥寥无几。 这件事本来就是以皇权驱动,官员阶级还有怨气。 再去刺激他们的神经,老朱虽然不怕,可也不会意气用事。 毕竟,将事情推行下去才是目的,张异本来也不在意这些虚名。 “可!“ 随着皇帝点头同意,刘伯温,许存仁和宋濂都松了一口气。 “父皇,那要给张家子取什么别号好?” 老朱想起张异那个家伙,在书桌上写了一个“易”字。 “易同异,就叫他易先生吧!至于这十几本教材,叫《算学十二册》” “易,周易?” 刘伯温和宋濂对视一眼,看起来皇帝对那个孩子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他们吁了一口气,这件事能解决就好,若不然张异的身份暴露出去,恐怕又是一场轩然大波。 别说外边那些不知情的人觉得丢人。 宋濂身为大儒,都为这件事汗颜。 “许存仁!” 朱元璋叫了许存仁一声,后者赶紧躬身听训。 “国子学增算学博士二人,你列个推举名单给朕,不管那些人同不同意,都把名单呈上来! 如果他们不同意,就别怪朕让他们丢人了!” 老朱将话音中的杀气,隐约可见…… 众人知道,那些因为算学入科举对许存仁消极应付的人,可能让朱元璋动了杀心了。 “是!” 许存仁低头应是。 同时宋濂提议道: “陛下,既然算学入科举,臣还有一事! 臣蒙陛下看重,为太子殿下和诸位皇子教学,但算学一道,臣确实不懂! 陛下在为国子学寻找算学导师的时候,不妨给宫里的皇子们寻找算学老师……” 朱棣,朱樉等皇子,本来在一边吃瓜,听闻他们也要学算学,顿时哀嚎遍地。 “可!” 皇帝觉得宋濂说得有道理,将这件事给定下来。 该商量的事都商量好后,刘伯温等人离开御书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