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紧接着,他让朱标给他读奏疏。 这是老朱训练朱标的手段,目前才十几岁的朱标,老朱不求他能帮自己处理政务,但让他明白国家是怎么运转,皇帝是怎么行事,极为重要。 “徐叔叔那边的战报还提及,大蒜素的效果很好,确实能压制他身上的背疽恶化…… 常叔叔那边,又再下一城…… 造船厂已经筹备,但户部那边上奏说,钱不够,希望父皇展缓建造,等北方战事稳了再说…… 还有……这是张真人给您的来信……” 张正常在北地游走也有一段日子。 他按照朱元璋的嘱咐,行走在北方的大地上,沿途风土人情,地方情况,张正常都会向朱元璋汇报。 他时而在军中,时而离开。 就如道人历练红尘,日子过得苦倒是自在。 当然,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皇帝搜集古战场的突然,带回南京,祭奠英灵。 但这件事本身,就是一场政治秀。 只要张正常还在北地历练,就是利用张家的民心,对百姓宣传。 老朱很满意张正常的听话, 他正要让朱标代他给张正常写个批复,此时太监来报,刘伯温和许存仁一起过来。 在这段时间里,关于张异的《算学十二册》已经在皇帝的命令下刊印成册,分发各州府。 张异编撰的算学教材,和四书五经一起,成为天下学子必学内容。 一时间,洛阳纸贵。 而应天府,鸡鸣山,皇帝新选择的国子监热火朝天兴建之中。 许存仁除了要管国子学的教学,教材的校对,也要去监工新学校的施工。 他整个人已经累得又瘦了一圈,人却精神奕奕。 “陛下,这是您要的算学博士的推举名单,臣已经和几位浙东老乡聊过,他们之中有人有意向过来……” 许存仁跟刘伯温和解之后,他糟糕的人脉关系终于缓解了一些。 老朱点头,将名单放在一边,注视刘伯温。 “刘基你又有何事?” 刘伯温不言,默默送上一份奏疏。 朱元璋提起来一看,却是愣了一下: “效率?” 老朱抬头看了刘伯温一眼,这份奏疏和标点符号等东西有关,但核心的内容并不是这些东西本身,而是张异的“工具论”。 刘伯温去见了张异,这点老朱早就知道了。 他也想看看刘伯温回来能交上什么东西? 老朱低头,继续看刘伯温的奏疏。 张异的说辞和刘伯温的展开,让他频频点头。 小术和大道的阐述,他不是没有听张异说过,但就算是同一个人,他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人聊天,总会迸发出新的论点。 术为工具! 但工具却能改变世界,这个论点大概是张异给自己那段偏激的理论套上一件温和的外衣。 这样的话,似乎更能让人接受。 大道如人,工具如人手中之刀。 无人,刀不过是一死物、但若无刀,人却无法抵御外界的侵扰。 道与术,相辅相成, 就如知与行, 可合而为一! 老朱看到这里,频频点头。 算学入科举之事,还有一些老学究愤愤不平,刘伯温这篇文章,算是给它一个理论依据。 但这并不是重点。 就如文以载道一般,既然术能承载大道,成就大道。 那读书人就不应当对道理以外的东西默守陈规。 所以理所当然的,刘伯温将标点符号和一种奇特的数字,列入求皇帝推广的工具。 标点符号的意义,阿拉伯数字的意义, 本质上还是提高教化的“效率”。 “很好,刘伯温,有你这篇奏疏,朕可以记你一功!” 相比起那些门阀出身,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皇帝不同,老朱这个从底层爬上来的皇帝,在务实这方面的要求已经刻画到骨子里。 算学入科举,换成别的皇帝未必会同意这种惊世骇俗的做法,他推行了。 而刘伯温所谓的工具论,效率论, 也深得皇帝欢心。 “回头朕让人抄录一份,送中书省,让他们交给百官诵读! 你说的标点符号和阿拉伯数字,朕也会推广……” 刘伯温闻言,低头道: “此功劳,臣不敢认领,这些理论,其实也是臣从张家那孩子那里听来的……此论点,皆是那孩子所言,臣做的不过是记录与润色……” 老朱颔首,张异这小子行事,一直贯穿着他那句“小术可窥大道”的说辞。 他提出来的东西,也许不一定如同种痘法立竿见影的去改变这个世界,但也通过点点滴滴的变化,潜移默化影响历史的进程。 所谓大道如水,润物无声。 以小术窥见大道,何尝不是一种道理,一种大道? “这小子,心中竟然有道……” 将与张异交往的记忆一一回忆,朱元璋一惊。 以前的张异在他看来有许多形象,是得了仙缘,有缘窥视未来的福德之人,是有些异术的道士, 但老朱唯独没有觉得张异是得道高人。 有自己的理想,能践行自己的道路,方为得道! “就这一点,张正常都比不上他家这个逆子……” “陛下?” 老朱话说到一半,整个人就神游物外。 刘伯温轻声提醒,他才回过神来。 “刚才说到哪了,效率是吧? 那孩子说得不错,一切能提升效率的东西,对于教化和统治,都有好处! 朕会下旨推广这两个东西,对了,可能有另一个东西,也可以推广一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