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父皇,您是给刘基下套-《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1/3)页

    张异身上有许多秘密,刘基和许存仁心知肚明。

    其中一个让他们担心的点,就是所谓的算学入科举。

    这件事动了科举自古以来的格局,远比龙虎山的存在更为膈应人。

    皇帝以君子六艺为借口,才将算学强行塞入科举之中,可如果让别人知道这是张异,或者说龙虎山在背后推动的,肯定会引起巨大的反弹。

    也许他们改变不了皇帝的心意,算学入科举也是大势所趋。

    可这些人心中对张异的不满,肯定会化成冰冷的杀机。

    在应天府,一旦被人盯上了,谁知道他们能从什么地方找出攻讦你的理由?

    万一遇见皇帝哪天心情不好,刚好有人往龙虎山带,那想杀一个人,也是很轻松的事。

    许存仁无声点头。

    他真正担心的也是这一点。

    当时刘伯温见过张异之后,也向皇帝主动提及瞒下《算学十二册》作者,就是出于一样的担心!

    “张异不了解皇帝,你我二人却是了解的,陛下的意志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影响,你莫杞人忧天!

    不过既然伱说了,老夫会找那些人聊聊,但我也不能保证,我能压下他们……”

    刘伯温的表现,已经算是诚意十足。

    就算是他,也不能说事事都能主导御史台那般御史的想法,更何况,许存仁尚且因为算学入科举受过百官的反噬。

    如果《算学十二册》的事情暴露,刘伯温自己都要受到反噬。

    他愿意为张异运作,已经算是十分难得。

    “多谢了,回头我会带着张异亲自登门拜谢!”

    “不用了,那小子不气死我,就是老夫万幸……”

    两人聊了一会,许存仁告辞离去。

    刘伯温将人送到门口,目视老友远去。

    “这场风波,不应再扩大了……”

    他正要让仆人把门关上,远处有一辆车缓缓驶来。

    刘伯温一看这辆马车,赶紧出去迎接。

    这是宫里的马车,那肯定是皇帝有什么事情找他了。

    “刘大人,陛下想请您入宫一趟!”

    王公公给刘伯温带来皇帝召见的消息,刘伯温领命,赶紧回去换上官服,进宫面圣。

    ……

    “父皇,您这是要直接将杨宪提为中书省右相?”

    皇宫,御书房。

    朱元璋让朱标帮自己拟一道圣旨,朱标提笔,却是大吃一惊。

    中书省右相这个职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空悬的职位,所以李善长事实上掌控中书省,是内阁第一人。

    原因很简单,右相徐达常年带兵在外,他虽然为宰相,但事实上基本没有行使过作为一个文官的职责。

    大明目前这样的职位还很多,比如用御史大夫这个职位就是汤和担任,可汤和本身就是个武将,常年处出征在外,御史台本质上还是刘伯温为主官。

    杨宪从资历来看,绝对无法和李善长相提并论,将他提起来,父皇这是做什么?

    “朕考一考你,看你能不能猜对?”

    朱标低头思索,略带犹豫:

    “杨宪此人的忠心不成问题,他检校出身,父皇信得过他!

    且他和刘夫子走得近。

    如今父皇是想要将浙东派的人安排到中书省,和李大人形成平衡?”

    朱元璋摇摇头,笑道:

    “你说对了一半,剩下的情况却错得离谱!

    杨宪这个人朕确实信得过,可朕用他,却不是因为他信得过,而是他的出身!”

    “出身,儿臣明白了!”

    杨宪是太原人,或者说,他是北方人。

    在弥合南北这个大背景之下,朱元璋急需改变以前的错误,要提拔一批北方人。

    帝王心术,最重要的是平衡!

    就如皇帝有意无意用刘伯温去平衡李善长这帮功臣,就是为了未来做准备。

    可浙东和淮西之间的平衡,本质上还是南方内部的争斗。

    南北平衡,才是从皇帝应该弥补的当务之急。

    杨宪就是朱元璋选出来的新的政治领袖,皇帝在他身上有自己的期许。

    他忠心,哪怕是跟李文忠共事的时候,杨宪也丝毫不会顾忌他是朱元璋的侄儿,该报告报告,该攻讦攻讦,这种不怕惹事的劲头,正合老朱心意。

    所以老朱才将他安排进中书省,就是为了历练他。

    加上杨宪本身能力还不错,这也是老朱信任他的原因之一。

    此时皇帝想要培养一个北方派系的领袖,举目朝堂,好像也只有他一个人最为合适。

    “父皇这是想将杨大人培养成北方派系的领袖?”

    朱元璋点头:

    “本来还想让杨宪在中书省历练一下,再好好重用他!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