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张异身上有许多秘密,刘基和许存仁心知肚明。 其中一个让他们担心的点,就是所谓的算学入科举。 这件事动了科举自古以来的格局,远比龙虎山的存在更为膈应人。 皇帝以君子六艺为借口,才将算学强行塞入科举之中,可如果让别人知道这是张异,或者说龙虎山在背后推动的,肯定会引起巨大的反弹。 也许他们改变不了皇帝的心意,算学入科举也是大势所趋。 可这些人心中对张异的不满,肯定会化成冰冷的杀机。 在应天府,一旦被人盯上了,谁知道他们能从什么地方找出攻讦你的理由? 万一遇见皇帝哪天心情不好,刚好有人往龙虎山带,那想杀一个人,也是很轻松的事。 许存仁无声点头。 他真正担心的也是这一点。 当时刘伯温见过张异之后,也向皇帝主动提及瞒下《算学十二册》作者,就是出于一样的担心! “张异不了解皇帝,你我二人却是了解的,陛下的意志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影响,你莫杞人忧天! 不过既然伱说了,老夫会找那些人聊聊,但我也不能保证,我能压下他们……” 刘伯温的表现,已经算是诚意十足。 就算是他,也不能说事事都能主导御史台那般御史的想法,更何况,许存仁尚且因为算学入科举受过百官的反噬。 如果《算学十二册》的事情暴露,刘伯温自己都要受到反噬。 他愿意为张异运作,已经算是十分难得。 “多谢了,回头我会带着张异亲自登门拜谢!” “不用了,那小子不气死我,就是老夫万幸……” 两人聊了一会,许存仁告辞离去。 刘伯温将人送到门口,目视老友远去。 “这场风波,不应再扩大了……” 他正要让仆人把门关上,远处有一辆车缓缓驶来。 刘伯温一看这辆马车,赶紧出去迎接。 这是宫里的马车,那肯定是皇帝有什么事情找他了。 “刘大人,陛下想请您入宫一趟!” 王公公给刘伯温带来皇帝召见的消息,刘伯温领命,赶紧回去换上官服,进宫面圣。 …… “父皇,您这是要直接将杨宪提为中书省右相?” 皇宫,御书房。 朱元璋让朱标帮自己拟一道圣旨,朱标提笔,却是大吃一惊。 中书省右相这个职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空悬的职位,所以李善长事实上掌控中书省,是内阁第一人。 原因很简单,右相徐达常年带兵在外,他虽然为宰相,但事实上基本没有行使过作为一个文官的职责。 大明目前这样的职位还很多,比如用御史大夫这个职位就是汤和担任,可汤和本身就是个武将,常年处出征在外,御史台本质上还是刘伯温为主官。 杨宪从资历来看,绝对无法和李善长相提并论,将他提起来,父皇这是做什么? “朕考一考你,看你能不能猜对?” 朱标低头思索,略带犹豫: “杨宪此人的忠心不成问题,他检校出身,父皇信得过他! 且他和刘夫子走得近。 如今父皇是想要将浙东派的人安排到中书省,和李大人形成平衡?” 朱元璋摇摇头,笑道: “你说对了一半,剩下的情况却错得离谱! 杨宪这个人朕确实信得过,可朕用他,却不是因为他信得过,而是他的出身!” “出身,儿臣明白了!” 杨宪是太原人,或者说,他是北方人。 在弥合南北这个大背景之下,朱元璋急需改变以前的错误,要提拔一批北方人。 帝王心术,最重要的是平衡! 就如皇帝有意无意用刘伯温去平衡李善长这帮功臣,就是为了未来做准备。 可浙东和淮西之间的平衡,本质上还是南方内部的争斗。 南北平衡,才是从皇帝应该弥补的当务之急。 杨宪就是朱元璋选出来的新的政治领袖,皇帝在他身上有自己的期许。 他忠心,哪怕是跟李文忠共事的时候,杨宪也丝毫不会顾忌他是朱元璋的侄儿,该报告报告,该攻讦攻讦,这种不怕惹事的劲头,正合老朱心意。 所以老朱才将他安排进中书省,就是为了历练他。 加上杨宪本身能力还不错,这也是老朱信任他的原因之一。 此时皇帝想要培养一个北方派系的领袖,举目朝堂,好像也只有他一个人最为合适。 “父皇这是想将杨大人培养成北方派系的领袖?” 朱元璋点头: “本来还想让杨宪在中书省历练一下,再好好重用他!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