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信是谁送过来的?” 杨宪带着满腔怒火将信件读完,却抬头看着送信的仆人。 仆人道: “来人只说是故人来信,却没有说明是谁,他说老爷自己会知道!” 故人? 杨宪从这两个字里想到了许多事,他脸色也变幻不定。 “下去!” 挥手让仆人下去,杨宪回忆起信中内容,登时火冒三丈。 信是从宫里出来的,也不知道是哪位检校的老朋友给他来的信件,信件中只记录了一件事,那就是皇帝询问刘伯温自己可不可以为相,刘伯温劝阻皇帝,认为自己不可胜任。 是可忍孰不可忍,杨宪本就因为刘伯温的冷落而怀恨在心,加上知道这件事, 可以说,他心中对刘伯温的愤恨,已经超过了朝中其他人。 “刘伯温,本相跟你没完! 好在陛下相信我,若不然本相的相位还要给你搅和了!” 杨宪气得酒都醒来,在大厅里来回踱步。 家人劝说: “老爷,您也别生气了,凡事以忍为主,毕竟刘大人可是浙东派之首……你就算成为宰相,也没有自己的班底……” 这句话犹如冷水,泼醒了杨宪。 他此时才意识到一件事,就算自己成为右相,他好像什么也做不了。 他是检校出身,说起经营人脉比起其他人差了不少,而且因为是北方人的缘故,在这个南人占据大多数的朝廷中,官场天然的团结对象……同乡,杨宪同样没有多少! 杨宪本来做着美梦,他成为右相之后,能自然而然接过刘伯温手中的浙东派的资源,然后和李善长在中书省争个长短。 可他却没想到,现实如此残酷。 自己的一切如意算盘,都被刘伯温的抽身给搅和了。 想到此处,他对刘伯温的恨意又多了几分。 “老爷,您就先别理刘伯温了,您要想站稳墙脚,一来最不要去惹是生非,二来赶紧拉拢一批官员,为自己办事! 您一来没有李善长那种威望,他除了有淮西武将的全力支持,除了浙东的官员,大多也愿意依附他! 而刘伯温自然不必说! 您子啊官场中没有同乡,甚至太原如今还在蒙古人手里,所以您呀,只能在这两派中找出一些人来进行拉拢! 可,如今放眼整个朝廷,还有多少人是愿意依附您呢?” 杨宪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这些话正好说出他的痛处。 官场抱团,无非是是同乡,同窗,同门三条路,最多再加上一个同党…… 同窗和同门这种事不必说,杨宪就算有这层关系,那也是前朝的关系,他如果敢用前朝的同窗之情去笼络某些人,那简直就是递刀子给朱元璋让老朱杀了他。 且这些人本质上也没多少,不值得杨宪冒险。 同党,呵呵呵。 刘伯温和他划清界限之后,浙东派的选择不言而喻。 人家敢跟着刘伯温一个御史中丞对抗李善长,他杨宪算个什么东西? 所以算来算去,目前只剩下一个同乡可以选择。 可他有同乡吗? 杨宪苦笑,太原如今还不属于大明的国土,他确实是没有多少同乡的。 “如果老爷您将同乡这个词,扩大到北人身上,大概就能拉拢一批人了!” 北方人。 杨宪整个人如醍醐灌顶,瞬间豁然开朗。 在皇帝颁布南北榜,隐约有要开发北方的大趋势下,北人以后肯定会成为朝堂中的一股政治力量。 虽然如今朝中的北人屈指可数,大部分还是元朝的降臣,并不太被老朱所信任。 这些人的处境就如自己一般十分尴尬,明明是北方人,却要依附浙东派,或者淮西派。 这些人,是朝廷中没有存在感的一群人。 但现在不一样了。 因为他杨宪成为宰相,他可以将这群人利用起来。 “皇帝用人的原则,是易地为官,这些北人官员,很多都被安排在南方为父母官!如果这些人用得起来,其实本相的根底并不差!” 杨宪想起这件事,激动得来回踱步,兴奋不已。 朱元璋对他的期许,他总算明悟几分。 “其实,孔府的那些人,也是北人呀!” 在家人的提醒下,杨宪自然而然也将目光落在应天府中那座被遗忘,最近才被人提起的府邸。 孔家被皇帝收拾过,可最近皇帝的一系列动作,隐约有要和孔家和解的趋势。 也是因为百官看到了皇帝的心意,所以孔府最近才变得热闹非凡。 衍圣公府,确实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地方。 从衍圣公府,杨宪又想起最近闹得风风雨雨的“巫蛊”之事,再想到刘伯温亲自下场去灭火这件事,他马上有了主意。 “刘伯温本身对龙虎山并无好感,但这次主动蹚浑水,其中必有缘由!这老家伙不是要救那个小道士吗? 本相就偏不如他们的心愿,伱让人去查一查,问问以前检校中的老兄弟,看看这背后是不是还有事?” “老爷,这行吗?” “让你去你就去,高见贤,凌说那些人现在不怎么搭理本相,但检校可不仅仅是他们这些人!底层的那些兄弟就算本相离开检校了,情分还是在的…… 你说要拉拢北人官员,那本相至少也需要一件事,先立了本相的威风再说!” 杨宪冷笑,本来孔府那件事,他这种人是理都懒得搭理。 可既然有利用价值,他少不得要亲自插手。 …… 第二日,早朝。 百官聚集奉天殿。 新任右相杨宪上书启奏,求皇帝彻查衍圣公孔克坚病重一事。 此举一出,全场哗然。 老朱拿着杨宪的奏疏,眉头微邹。 他却是没有想到,杨宪新官上任第一把火,烧的却是清心观中那位熊孩子。 杨宪这份奏疏措辞极其严重,一方面他大谈龙虎山等道人祸乱朝廷,妖言惑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