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若非皇帝是朱元璋,贫道不敢做-《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可也不能否认,因为出身的缘故,他对于官员欺压百姓这件事,会真当成一件事去处理。

    如果换成别的朝代,杨宪要弄死一个人,有的是办法和狗腿子去办这件事。

    打死个把人,只要你能压得住,这根本不会传入皇帝耳中,就算皇帝知道,大抵也会当不知道,或者只是象征性的训斥。

    可是你在老朱这里,他首先会想到你滥用职权,激起他对官员的戒备,在这种猜忌之下,管你什么爵位,什么官职,大概率都要被皇帝狠狠教训一番。

    除非是李善长,徐达她们这种利用价值实在太高的人,

    大部分人都承受不起皇帝的怒火。

    所以,在做一件事之前,官员心里会想着值不值得这件事。

    譬如杨宪,他要报复张异可以,但老朱可能因为这件“小事”而觉得他人不行,会对他失去信任。

    这权衡利弊之下,杨宪反而不会随便动手。

    “与其说是陛下心疼百姓,不如说他对【权】这个字看得很重,君王给你宰相的权力,是让你去为国家办事,而不是仗势欺人!

    这点权力的小任性,放在其他帝王身上是小事,可在陛下这里是大事!

    杨大人的出身,注定了他会比别人更明白这个道理!”

    张异说到这,话题就点到即止了。

    刘伯温对这孩子的聪明,很是欣赏。

    如果是他这等跟着朱元璋的老臣了解皇帝的性格,这不奇怪。

    可一个远离朝廷中枢的孩子,却能将陛下的性格摸了个九成九,殊为难得!

    “难怪许存仁一直在向陛下举荐你,你这孩子只当一个道士确实可惜了!”

    “许先生向陛下举荐过我?”

    张异微微愣住,但旋即也理解。

    刚才他和朱元璋隔墙对话,隐约感觉到这位陛下似乎对他有些熟悉的感觉。

    他在那位的心中,恐怕不是个陌生人了。

    但张异也有些奇怪,如果老朱如此熟悉自己,为什么他不召见他呢?

    当然,这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闪过,也被他略过去了。

    虽然但是,张异还是不太想和朱元璋有过多的交集的,

    在那位陛下身边,死亡率可是太高了。

    可以说除了有血缘关系的儿子们,老朱对任何人,哪怕是李文忠这种侄儿,都不会有百分之百的信任。

    他这点情商,可伺候不了这样的皇帝。

    能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那是最好的。

    张异以前想要脱道籍,成为一个普通人,去观察,去融入这个时代,见证历史的变迁。

    可是经历过许存仁、还有最近这件事之后,他才发现这个时代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

    相比而言,龙虎山道士的身份,还算是一个性价比不错的身份。

    这个身份不会离君王太远,也不会跟读书人一般,被君王所忌。

    “小道觉得当道士挺好的!尤其是我正一道的道士,除了一身道袍,和其他人也没啥区别!”

    朱家的官狗都不当这种话,他是绝不敢跟刘伯温说的。

    “也对,道士未必不可出入朝堂……”

    刘伯温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便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他问:

    “你真的能预知章兄和杨宪的命运?”

    以他的聪明,他对张异会不会仙法这事是有怀疑的。

    刘基不是没有见过高道,那位被称呼为异人的周颠曾经也跟他有过交集,那些人虽然能预知未来,却绝不是像张异这般,大大咧咧将一切都说出来。

    张异预言未来的方式,看着非常怪异。

    张异自然不会跟刘基交心,他也需要维护自己立下的人设。

    他笑道:

    “是与不是,章老的命运是定数,您明年便知?”

    “至于杨宪嘛……?”

    张异倒是犹豫不定,杨宪成为右相这件事,本身就是命运的偏转,而且属于偏转得特别严重,甚至能影响国运走向的事件。

    大明朝只出过四个宰相,分别是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和胡惟庸。

    如今洪武元年,在原来的历史轨迹中,汪广洋应该是先杨宪一步当上右相,杨宪成中书左丞没多久,就被老朱杀了。

    他本不是一个多关键性的人物,却成功窃取了宰相的位置。

    张异估摸着,除了跟南北榜有关,应该没有第二个原因。

    南北榜提前三十年出现在大明的国土上,意味着洪武朝最大的一个错误之一,正在被皇帝意识并且纠正。

    可那位皇帝放眼整个大明官场,北方官员也许有,但能独当一面,并且被皇帝信任的人唯有杨宪一人。

    杨宪的崛起,是朱元璋平衡南北的决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