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不管众人心思如何,大家都是冲着建立新王朝的目标努力的。 如今大都攻破,众人才真正体会到成功和封侯拜相的希望。 皇帝说了一番勉励的话,才决定将这件事公告天下。 群臣在热血沸腾中退朝,各自回到工作岗位。 中书上左相李善长,悠然走在回去的路上,他隐约见到,前方衍圣公和刘基并行,聊得很欢快。 “这孔克坚窝囊了一辈子,今日竟然能做出如此有魄力的决定……也算难得! 对了,胡惟庸,你看推行简体字这事是否靠谱?” 他身后跟着一个官员,呵呵一笑: “大人,行不行,要看从哪个角度去说,如果说是从我儒家学生的角度来看,这算是一件利益千秋的好事! 孔老夫子说得没错,教化确实有成本,推行简体字,就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本身! 然,如果站在咱们这些人的角度…… 人多了,人心也就涣散了!” 李善长回头,深深看了胡惟庸一眼: “难怪陛下前阵子跟我提起你,你确实是个聪明人,这一点老夫我都没想到! 人多不好带,也是个现实问题,只是在孔家裹挟大义名分的情况下,这点理由拿不出台面!” 胡惟庸回: “确实如此,所以我也不敢逆着大势,去当面反对衍圣公的决议,不过事后我倒是会在奏疏中提示陛下,让他自己抉择!” “不错!” 李善长点头,道: “看来伱这个太常寺卿是当不久了……” “李相,这话从何说起?” “除了汪广洋,最多明年,中书省有你胡惟庸一个位置!本来你不应该这么早,呵呵……从某种角度来说,你要谢谢那位闭门思过的右相大人……” 李善长给胡惟庸一个小小的提示,对方眼中闪过一丝喜意。 进入中书省,等于进入大明的权力中枢,比起他这个太常寺卿自然是更进一步。 胡惟庸赶紧鞠躬: “那属下就谢过李相提携之恩……” “好说!” 见胡惟庸表示忠心,李善长心情愉悦。 二人正走着,又见一人迎面而来,进宫面圣。 “原来是文英呀!” 来人正是朱元璋的义子朱文英,他二十多岁的年纪,相貌堂堂,只是一身风尘,似乎回京不久就匆忙进宫。 见到李善长,朱文英躬身行礼: “拜见李伯伯,见过胡大人!” 李善长眉开眼笑,身为淮西派的领袖,朱元璋这个义子与他也算是同道中人: “你这小子有日子没见了,有空去我那里聚聚,怎么,今日你父皇找你有事?” 朱文英回答: “正是父皇召唤,文英才放下手中事务,赶紧回来! 李伯伯,这叙旧之事可否等下次再说,文英不敢让陛下久候!” “行,你去吧!” 李善长颔首,朱文英告辞离去。 御书房, 朱元璋正在批阅奏疏,太监报朱文英求见! 老朱抬起头,让人将朱文英召进来。 “文英拜见陛下!” “你跟朕客气什么?” 老朱口中虽然说着客气,眼中却是对朱文英的欣赏。 在他那些义子之中,朱文英和其他人不同。 这孩子一向知进退,情商比起其他人可是高了不少。 老朱随口问: “你今日可好?” “承蒙父皇厚爱,儿臣一切安好!” 朱文英说到此处,便恭敬垂立,分寸拿捏极其到位。 老朱叹了一口气, 他收下的义子有二十多个,除了李文忠这种本身就是他亲侄儿之外,其他多数是孤儿。 老朱将他们养大,他们给老朱卖命! 不过人的感情亲疏有别,其他人倒是没有朱文英这么亲近, 只是当了皇帝,这亲情不免有些淡漠了。 “你最近表现得不错,朕很欣慰!” 朱元璋站起来,拍了拍朱文英的肩膀,朱文英顿时诚惶诚恐。 他们这些义子,名为义子,但朱文英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他们就是皇帝的家臣。 在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还好,如今他成为皇帝,关于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更加不好拿捏,所以他变得更加小心。 而这份小心,虽然不免失落,但也是朱元璋所乐见的。 他要朱文英去办的事,事关大明未来百年的国运,没有一个绝对信任,又有能力的人绝对不行的。 这件事最好是年轻人去,只有年轻人才有更大的几率扛得住路上的风风雨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