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开中法,故意找茬-《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1/3)页

    张异笑了笑,他当然有办法,事实上前线军粮的情况应该还可以承受。

    等到拿下太原,随着前线对军粮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时候,皇帝自然会想到适合的办法。

    这个办法,正是传说中的开中法。

    黄叔叔一个商人不懂也是正常。

    “办法很简单,无非给商人让利,却将运粮的成本转嫁出去罢了!

    朝廷现在运粮有个问题,就是朝廷本身承担的成本很重,收购粮食,然后派人用人力物力运上去,因为效率不高,加上损耗严重!

    所以十分吃力!

    可是将这个成本转嫁出去,比如转嫁给商人,让商人给朝廷运粮,朝廷许以商人必要的好处!

    比如盐引,比如茶,这些都是朝廷垄断但商人渴求的东西!

    朝廷以资源换取便利,此法名为开中法!”

    开中法!

    朱元璋细细思索,喜出望外,这方法好像确实可行。

    “此法不错,如果朝廷真的行此法,我多少要努力拿到盐引……

    只是朝廷也不知道会不会采纳此法,如果是的话,我提前去北方布局!”

    张异道:“会的,咱们大明有许多先天缺陷,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没有办法像蒙古人那样海运粮食。

    且蒙古人没有北方边患,而大明却注定要面对这个问题!

    有边患,就有驻军,有驻军,就需要大量的粮食!

    北方的粮食尚且不够百姓生活,这粮食不就要从南方转运吗?

    可陆路转运粮食有多难,想必叔叔应该了解!”

    老朱沉默点头,粮草转运是兵家必修之课,如果是水运粮食,成本自然低廉。

    可一旦用到陆运,这转运粮食的成本大得无法想象。

    人押粮,但人路上也要吃粮。

    一车粮食运过去,可能半车是在路上被吃掉的。

    “可为什么商人运粮就能比朝廷节省成本?”

    沐英听不懂皇帝和张异聊天中的逻辑,忍不住发声问。

    “因为朝廷用自己的粮食去供给边军,是从存量里边消耗,而商人的粮食是朝廷掌控之外的余粮!

    首先不动用朝廷粮食这一点,就已经省去大量的成本!

    至于在运输环节,商人和朝廷一样都是要损耗的,只不过他们会用盐价的高额利润,来补上这份亏空。

    等于他们用这份损耗,买朝廷一个贩卖盐的垄断权!”

    “用朝廷的垄断权换取商人承担这部分成本,就是最大的意义,因为垄断权这种事,如果不拿出去交易,放在朝廷手里也不好变现!

    更何况,开中法还有另外一个隐藏的意义!

    这陆路运粮,损耗问题肯定是不能长期存在的,如果真的都从江南运粮,再大的粮商也承受不住这部分成本!

    所以等商人们拿到盐引之后,他们肯定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那肯定是从北方找粮食运送呀,可北方那一穷二白的情况,怎么办?

    商人们当然是希望促进地方上的粮食生产,在各地建立商屯,囤积粮食!

    如今把陛下推进北方的经济发展当成国策,开中法其实从间接上,也会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

    这是一种双赢,甚至三赢的局面……”

    沐英听懂了,登时拍案叫好。

    军粮问题一直是困扰大明的大问题。

    但此时的洪武元年,这问题还没有发展到迫切的程度。

    可如果一旦拿下太原,拿下山西。

    边陲的军粮制度肯定不是现行的办法能够支撑的。

    老朱细细思索,也觉得这个方法好。

    前几天李善长还跟他说起这个问题,却没想到在张异这里走了一圈,就给解决了。

    开中法当然没有张异说得这么简单,事实上商人们运送的东西,也不仅仅是粮食,货币、茶叶、马匹、草料、布都是后来运送的物资。

    不过开中法的贡献,张异确实没有夸大。

    这确实算是一个利益经济,处境北方经济发展的好方法,甚至因为此法,最后晋商崛起,成为独立于江南商人之外的另一支商帮。

    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善法,所以张异可以拿来说!

    只是距离朝廷施行此法,还需要几年。

    这件事张异也就说说而已。

    “此法利国利民,你可向朝廷进言!”

    朱元璋试图诱导张异,张异不上当。

    他又说:

    “那我可拿去献策了?”

    “叔叔尽管拿去就是,反正此法最多两年,朝廷也会施行!

    此法并非新鲜玩意,宋时就有开中法存在,只不过那时候宋人的朝廷并不重视此法,此法用在大明如今的情况上,却也好用!”

    张异并不介意老朱将开中法拿去用,甚至拿来攫取自己的利益。

    正反此法于天下是有利的,在自己不想曝光的情况下,谁用不是用。便宜自己人也好过去便宜别人!

    最多两年?

    老朱若有所思,他站起来,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