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僧道纳税,你小子有种吗-《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可兼并土地就不一定了!

    事实上,我龙虎山从前朝留下大量的土地,其中有许多是不用交税的……

    且拥有度牒的僧道,免税,免徭役,还有一定的田地免税!

    如果老头子大量发放度牒,呵呵……

    皇帝那不是头大了?

    现在天下百废待兴,处处都需要人!

    多一个僧人道人,那社会上就少一个生产之人!”

    朱元璋赞许点头,张异这些话算是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虽然寺院道观免税这种事情,从唐开始已经有了改善。

    可寺院道观兴盛,依然有大量免税的土地,这些土地和土地上生产的人,其实对朝廷来说是消失的存在。

    不打压僧道,难道还要让这种情况继续恶化?

    张正常第一个送人头,老朱不打他打谁?

    “所以,想要消除陛下心中的疑虑,就必须让咱们变得有用起来!

    就如那些士大夫一般,君王给他们一定的免税额度,也是因为认可他们的价值!

    咱们总不能靠着虚无的净土和时候升天去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东西在国家动荡的时候,也许可以麻痹百姓,维持统治!

    在新朝,一切都要为生产服务!

    搞钱才是朝廷的第一要务,咱们龙虎山把自己定义为能指导生产,能参与到天下休养生息的社会分工中来的指导者!

    也是给自己谋个出路!

    让自己成为生产者的一部分,才是真正的出路”

    老朱没想到张异的思想觉悟如此之高。

    这种直觉自省,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窥视未来能够言说。

    他的说法,其实也将宗教和君王之间的关系给说得非常清楚。

    君王需要宗教安抚人心,所以给僧道二门和类似的教派免税,将他们脱出生产者的范围作为报酬。

    可也是因为这个规定,导致僧道二门有个悖论,

    就是理论上佛道二门大兴的话,他们就是在抽天下的血。

    任何皇帝都不会放任这种事情发生,所以必须控制。

    类似让僧道纳部分税收,用度牒制度控制僧道的数量,这些都是统治者的手段之一。

    可是张异却为朱元璋提供了另外一个思路。

    为什么不把僧道变成生产者。

    这个想法很疯狂,毕竟佛道二门,大部分人的身份都是出家人。

    正一道是个不择不扣的例外,但也因为这个例外吃到很多好处。

    如果皇帝动这千古不变的规矩,大概率也会引起很大的反弹。

    上次有人动寺院的利益,还是武则天之事。

    “生产者,可僧人倒是不事生产,该如何界定?

    难道还能让他们服徭役不成?”

    朱元璋试探性询问,张异道:

    “任何界定生产者和不生产的价值,用税收就行了,所谓税收减免,在我看来是朝廷给自己挖的最大的一个坑!

    这些东西确实给了一些人特权,这种特权也确实应该是他们应得的!

    可这个应得的,如果失控,那就是大问题了!

    不拘僧人,士大夫身上的税收减免,也是一个道理!

    其实每个王朝的毁灭,都是从收不上税开始。

    可为什么收不上税?

    说白了就是勋贵、宗亲、寺院、高官他们兼并了太多的土地!

    朝廷能收上来税的土地,大概也就七八百顷左右,如果把杂七杂八的算上,也就是一千出头!

    如果僧道占一点,勋贵占一点,宗亲再占一点!

    朝廷的税基其实一直是缩水的!

    朝廷收不上的赋税,那就落在已经所剩无几的土地上耕种的百姓身上!

    一方面,百姓活得很苦!

    一方面,朝廷过得很穷!

    到后来,可不就是崩盘呗!

    让天下人皆有所产,贫道觉得很有意义!

    本来生产力就不咋样,还养着一堆特权……”

    张异只是随口一说,朱元璋却认真听进去了。

    他听过张异说起明末的片段,却很少去想这些事情的根源在哪。

    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代王朝覆灭的原因也是大同小异。

    “你是不是知道什么?”

    朱元璋问,张异却笑笑没有回答。

    毕竟科举都没开始呢,明清那种将秀才举人高高抬起的制度自然无从说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