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得到的东西,自然会从别处失去-《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能让老朱如此服服帖帖的高人,那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手段已经超过了自己这些跟在老朱身边的老人。

    皇帝是什么性子,刘伯温见证过。

    在他面前摆什么高人架子,那是不行的。

    前边就有人不愿意怀念前朝,不愿意侍奉老朱,人家找了个由头出家隐居,都被老朱给从山里抓出来。

    宋濂干过的那一套,对付元朝的皇帝可以。

    大明的皇帝,是万万不行。

    加上最近道门隐约有中兴的趋势,刘基对那位高人的身份越发确定。

    是不是张三丰他不确定,但至少肯定是个道士。

    “等等,不会是他吧?”

    刘基脑海中闪过一个小小的身影,但他觉得太过荒唐,所以这个念头终究一闪而逝。

    第二日。

    大明官场,一场轰轰烈烈的调研活动开始。

    御史台的御史们,召见低阶官员,详细询问他们的基本情况。

    虽然上边的人什么都不说,可是能当官的,有几个人是傻子?

    他们从这些蛛丝马迹上隐约知道,皇帝要给他们涨俸禄了。

    按照老朱还是吴王的时候定下来的俸禄,这些官员们的日子过得实在不太好。

    相比起皇权不下省,你们下边官员自己折腾,只要给老子把税交上来就行的蒙古人,那些在蒙古人手下当过官的官员们是能体会到自己收入的断崖式下跌。

    下跌的原因,自然是当官的没办法跟前朝那么无法无天。

    但就算是合法收入那部分,他们也是减少的。

    如今天下定了,皇帝体恤他们的艰难,那自然是好事。

    一时间,应天府里,都是百官赞誉皇帝的声音。

    这些声音,自然通过检校的路子,传到朱元璋耳中。

    检校不比后世锦衣卫,人数也好,权限也好,都远远比不上。

    朱元璋自然不可能哪个官员府邸里都能放一个检校。

    甚至三品官员中,也不是每家每户他都能安排上人。

    不过老朱让检校经营市井的生意,并从中探索传播权和其他一些东西后,检校其实也是扩招的。

    有大量的编外人员出现在市井,也给朱元璋提供了另外一种情报。

    从买肉的屠夫、酒楼的小二、秦淮河的姑娘、书局的伙计……

    这些人的信息是零碎的,可是汇总到事实上负责检校的朱标手里,就能变成一份有用的情报。

    哪些官员能吃上肉,哪些官员连肉摊都没来过,哪些官员偷摸着去找姑娘,又有哪些人将家里的东西拿去典当。

    朱元璋是一个固执的人,但谈不上刚愎自用。

    张异说的话他不一定会认同,可他还是会用时间去验证这些话是否有道理。

    张异给他提供的,是一个他从来没有想过的看问题的视角。

    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他自己!

    “难怪有人怀念前朝,尤其是那些读书人!

    跟蒙古人给他们的好处相比,朕确实显得抠门了!

    不过有些东西朕能给,有些事真不能!

    大明不比南宋,有大量的商业税能支持他们的高俸禄,同样的,朕也不可能像蒙古皇帝一般只管收的上税,就不顾他们肆意妄为!

    体面,朕给了!

    如果他们不想体面,朕会帮他们体面。”

    老朱放下手中的密奏,对朱标谆谆教导。

    “陛下,李大人,杨大人和刘大人求见……”

    “让他们进来!”

    在皇帝的命令下,李善长,杨宪和刘基三人进入御书房。

    随行的还有户部,吏部几位尚书。

    “臣等见过陛下,见过太子殿下!”

    行礼之后,朱元璋道:

    “刘基,朕让你做的事,你做了吗?”

    刘基赶紧呈上一份奏疏,老朱又问李善长:

    “中书省这边,又是什么意见?”

    李善长给户部尚书朱昭使了个眼色,朱昭也呈了一份提议上去。

    朱元璋先是查看了刘伯温的奏疏。

    “朕倒是没想到,因为【礼】这一字,官员的硬性开支如此多!

    这笔开支,应当朝廷予以部分补贴,不该让官员承担……”

    朱元璋一开口,李善长等人愣了,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朝廷补贴官员置装费,这对于低阶官员来说简直就是天大的喜讯。

    朝服,公服,常服……

    官员别的不说,春秋各三套的服装的置装费,对于低阶官员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