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倭寇们确实被明军给打傻了。 主要是在他们的情报中,根本没有意识到会出现一批明军。 他们是盗匪,不是军队。 欺软怕硬,欺凌弱小才是他们的底色。 如果知道明军有主力在,他们压根不会出现在海岸线上。 只是此时说什么都晚了,如今也只能艰难逃走。 只是在溃逃的时候,海盗的本质让他们和正规军的差距越发巨大。 没有人断后,乱成一锅粥。 这越发使得战场变成大明军队一边倒的屠杀。 凌说带着检校远远看着,他们将自己所见所得,由后边的人变成初步的记录。 不过,将倭寇说得一无是处,也不见得。 尤其是那些日本浪人,他们被逼到绝境之后,确实敢拼命。 但个人的武勇,和军队的效率比起来,压根就不是一个层次。 他们的不甘,最后也只能化成一具冰冷的尸体。 “他们到底有多少人?” 凌说越是往前走,也是能感受到这次倭寇的来人很多。 从一开始的三千人,到后来纠正五千人。 但明军一路杀下来,他心中对此的判断还要更多。 “大人,恐怕陛下留下来的饵料,把附近的海盗都给吸引过来了……” 一位检校,看着满地的尸体,忍不住嘟囔。 凌说点头,这很有可能。 就算海上有五六千人的势力,但也绝不会有人敢五六千都送到岸上来。 不管是海盗还是汉民,还是方国珍张士诚的余孽,都没有这种实力。 惟有许多人一起合作,大概才会有如此的声势。 “陛下,恐怕钓了一条大鱼!” 朱元璋对海盗的预估也是不足的。 在一个三千倭寇能轻松攻下一座县城的沿海,出现五千海盗。 而在追杀的过程中,发下还不止五千。 明军能追杀这些人,全靠军队的素养和战士的武勇。 但明显,皇帝安排的军队,可以胜,却不能全部歼灭这些人。 清明前夕,血雨纷飞。 从胶州到海边,倭寇们留下了无数的尸体。 只是终究有些人,在同伴的尸体掩护下,退回到海边。 当他们爬上船的时候,许多人发出兴奋的叫喊。 “八嘎呀路……” 那些日本浪人手忙脚乱的拉起海上的锚,也不管还还没上岸的同伴了。 甚至,有些同伴爬上船,他们嫌碍事,一脚给踢下去。 终于船在千钧一发之际启动,一条条船只,越走越远。 那些日本浪人劫后余生之余,还回头,朝着岸上的明军射箭。 箭雨不分敌我,大部分落在还没上岸的倭寇身上,又留下不少人。 “陛下低估了这次袭击胶州的倭寇了,关是上船和原本留守的倭寇,不下两千人…… 留在岸边的,也不少于一千…… 还有那些留在路上,被我军俘虏的! 这次来的人,不会低于七千人。” 七千人! 凌说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众人倒吸一口气。 莫看中原的北伐战争,动辄十几几十万人。 面对大都,太原这种军事重镇,确实需要人数去堆出一个胜利。 如果只是劫掠,如果只是面对腹地的城池。 七千人,可以把山东很多地方,好好的洗劫一遍。 “可惜了,终究还是跑了两三千人,但不管如何,这次算得上大捷! 好好给我记录下来,回头给陛下参考! 记住,陛下要求咱们有什么说什么,切记用华丽的辞藻和废话去搪塞陛下! 这是我们检校的本分!” 凌说带来的许多人,都是负责记录的文书。 作为大明最贴近皇帝的情报部门,他们的工作方式也和其他人不一样。 不少人拿出来的笔是硬笔,在纸上飞速的记录现场的一切,他们的记录方式,也是朱元璋和朱标在长期和张异聊天的时候总结出来的板式。 拒绝废话,且多人去记录同一件事。 将真相尽可能的还原,是皇帝让检校成为自己耳目的意义。 就在众人可惜还有几千倭寇跑掉的时候。 突然有检校大喊: “凌大人,您看……” 顺着对方指去的方向,岸上苟延残喘的浪人和明军也发现了。 就在那些海盗退走的后方,一支船队出现。 为首的大船,上边飘着大明的军旗。 还有一副玄武字样的旗帜,表明着他们的身份。 “是我大明的军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