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财帛动人心,我就仗势欺人-《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1/3)页

    一千两银子!

    太监继续宣布皇帝的口谕,每家赔偿老孟五百两银子。

    五百两银子,这绝对不是小数目。

    就算是胡惟庸和常府,也要扒下一层皮。

    大明新的俸禄标准下来,就算是朝中一品官,到手的钱粮不过是一千五百石粮食上下。

    折算成银钱,也不过是柒佰五十两银子。

    这七百多两银子,官员还要养着一大家子。

    其实正常情况下,让常府和胡惟庸拿出一百两银子,只靠正常的收入,他们都要咬咬牙。

    可见朱元璋已经认真让对方受到惩罚。

    李氏看着这一千两银子的票据,也是恍了神。

    这些钱太多了,她这辈子都未必见过如此多的钱?

    可是,就算再多的钱,能买回自己夫君的命吗?

    李氏的眼泪,忍不住流下。

    常家姑娘主动将钱塞到她手里,进去烧了三炷香,告辞离去。

    胡惟庸有样学样,狼狈而走。

    “这就是传说中的胡惟庸呀,没想到和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的见面,竟然是如此开场……”

    张异的震惊一点都不比其他人少。

    因为皇帝处理这件事的方式,太过违背常理。

    老孟的死,在张异眼里很重要,在李氏,孟瑶眼里,也很重要。

    但他也明白,一个老百姓被高官的儿子打死,在这个时代绝对是非常正常的事。

    哪怕那位皇帝爱民也好,对权力的放纵警戒也罢。

    在张异原来的认知中,这件事朱元璋最多打常茂一顿,那已经是极限了。

    政治,是一个权衡利弊妥协的游戏。

    老孟哪怕再重要,比起帝国柱石一般的常遇春和李善长的心腹胡惟庸,他太过微不足道。

    除非,在这场道歉的背后,还有一个自己不知道的砝码,足够让皇帝非常重视此事。

    张异不知道这个砝码是什么,但这件事,却让他对传说中的君王,产生了那么一丝好感。

    所谓君子论迹不论心,结果让自己满意,那就够了。

    张异回头看李氏,她手里拿着一千两银子的银票,在那里发呆。

    周围人的眼神,已经变得很不一样。

    贪婪……

    张异从老孟的亲族眼中,看到了赤裸裸的贪婪。

    这些人对老孟本来就没有多少情感,如今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一千两银票上。

    “坏了!”

    张异一看这氛围,就觉得不对劲。

    他并非一个不懂世事之人,相反,后世因为在职场的关系,他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和人性的复杂有更深刻的认知。

    好在李氏自己也有足够的认知,她清醒过来之后,却径自走到张异面前,将银票递给张异。

    “小地主老爷,我一个妇道人家拿不住这么多银子,您有路子,可否帮我暂存?”

    将银子交给自己?

    张异能感受到李氏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对周围人的不信任。

    他咧嘴一笑:

    “我记得老孟叔生前老说,他要是以后有钱了,就把我的药园子给买下来给婶婶种菜,这银子我收下,以后药园子就是婶婶的了……”

    李氏闻言一愣,旋即明白张异的做法。

    这一千两银子,对她而言,确实是烫手的山芋。

    她无声点头,算是同意了张异的做法。

    “慢着……”

    二人正要交接,孟家的亲戚中,有个老头颤颤巍巍地走出来。

    “这是交给我孙侄儿的钱,怎么能给外人做主,这位小道长虽然是高人,但毕竟也是外人。

    孟家媳妇,你一个妇道人家什么都不懂,也别乱出主意!

    我看那,这些银子,应该请族里人帮忙拿着。”

    他说完,其他亲戚纷纷附和。

    一时间,众人的关注点都在这一千两银子上,张异叹了一口气,这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华夏是个宗法社会。

    在县令这个层级之下,乡绅和族老很大程度上就是律法的执行者。

    老孟死后,他没有留下男丁。

    李氏和孟瑶的处境本身就很微妙了。

    简而言之,她们母女俩连自己都未必能护的周全,更何况是钱财?

    只是张异没想到,这老孟尸骨未寒,这些人就等不及了。

    “孟家媳妇,这可是我们家老孟的买命钱……”

    “谁让你动我们家的钱?”

    “一个妇道人家,真以为这自己读了几个书就能做主了?”

    “留下一个赔钱货,真丢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