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人的三观如果那么容易转移,那就好了。 更何况是朱元璋这种意志坚定的人,他认定某些事,那就比别人更难转化。 只是他终究还是一个伟大的帝王,如果合乎大局,他也不是迂腐之人。 尽管很难接受,可老朱还是认真考虑张异的话。 就如张异药园子里的那些稻谷一样,拿一个地方作为实验田,对于天下大局并无影响。 可如果成了,那全国推广也不是难事。 “希望能做成吧!” “嗯,就看刘伯温能不能说动皇帝了,此事若成,北方说不定也能因此受益……” 张异想起后世看过的一段史料,心生感慨。 提起北方,老朱的心咯噔一下。 转头望向张异,虽然努力南北弥合,朱元璋已经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将政策往北方倾斜…… 他也知道龙气南迁之后,北方和南方在经济上是非常难以平衡的。 可在迁都这个大趋势被他定为国策的情况下,北方能发展起来自然最好。 张异道: “如今咱们大明刚开朝,陛下种的命令才刚刚推广……小道可以在这里提醒叔叔一句…… 未来,河南河北一带,的产量会非常高! 只要浙江的试点能成功,叔叔在北平附近将工厂建起来。 您的成就,应该不会比现在低多少!” 河南,河北…… 朱元璋将这件事放在心里。 张异的价值,在这件小事上体会的淋漓尽致。 无论是水稻北迁,还是推广…… 这些需要时间去验证的东西,他可以直接告诉你答案。 有了这些答案,老朱在推行某些政策的时候,可以减少许多顾虑。 提起水稻北迁,朱元璋也想起前阵子从山东和河北传回来的消息。 北方的水稻播种,比南方要晚上不少。 老朱也仅仅在北方少部分地区试着种植了一部分水稻。 从河北传回来的消息看,至少张异在这件事上,肯定是对的。 所以朱元璋已经决定,回头下一道圣旨,在不影响粮食种植的情况下,加大对的种植。 让天下人食能果腹,饥寒有衣。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仁慈的皇帝,可他感受过饥寒,也希望治下百姓能免除这种苦痛…… 张异跟朱元璋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龙气南迁,就算是水稻北迁,在种田这件事上,北方是不可能比南方更好。 所以,在经济结构上,多少就要做点转变。 如果朝廷引导,将工业的中心放在淮河以北, 那就大事可成了!” 不知不觉,已是中午。 张异难得打开话匣子,一老一小二人聊得也十分开心。 可皇帝终究国事繁忙,有锦衣卫进来提醒朱元璋后,他知道自己该离开了。 “有你这一席话,我回头就去浙江买地…… 张异,要是你说的政策落地,那个所谓的工厂,你可愿意去浙江指点我开起来?” “自然可以!” 对于老黄的邀约,张异欣然应允。 在这个时代,想要长途旅行,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如果换成以前,在大蒜素没有发明出来之前,张异肯定能少出门就少出门。 可如今,他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去感受一下祖国河山,也是不错的选择。 “那就说定了,咱们等着刘伯温的好消息吧!” 朱元璋带着满意的答案离开。 回头转身对高见贤说: “清心观附近,加强戒备,他不得有半点闪失……” 高见贤刚被皇帝敲打过,自然不敢怠慢。 “皇上,您这是直接回宫?” “不,你让毛骧过来见朕!” 朱元璋没有直接回宫,而是去了观海书局。 在这里,他见到了那个叫做毛骧的锦衣卫。 “挺年轻,能让高见贤提拔您,看来你能力也不错……” 此时的毛骧,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虽然年岁不大,可看高见贤能将生意交给他打理,可见也是有能力之人。 “陛下过奖了,臣当不得陛下夸奖!” 年轻的锦衣卫有些拘束,他过去虽然也是检校的一员,可并无多少接触皇帝的机会。 朱元璋询问了毛骧一些问题,关于他经营的这些生意,还有从生意上获得的情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