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摊丁入亩这件事,对于朱元璋来说是非常新奇的制度。 毕竟大明此时,连丁银制度都没有,更不用说由丁银制度到摊丁入亩的转变。 从徭役,到丁银,再到摊丁入亩,期间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变化,也是封建社会对税收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改革的过程。 张异在给刘伯温讲述的时候,知道一下子提出摊丁入亩对于这个时代而言太过超前。 ‘ 所以他干脆将税收可能会产生的利弊,都说得清清楚楚。 这一说,就是三百年岁月的变迁…… 刘伯温在记录这一段记录的时候,笔触是抖的,可想而知他当时的的震撼。 人皆会受到时代的限制,像张异这种能推演出三百年变化的人,在这个时代,是异人,是妖人,也可以是神仙中人。 “摊丁入亩这件事,你怎么看?” 朱元璋指着这份笔记,询问刘伯温。 刘基动了动嘴唇,努力组织语言。 摊丁入亩主要针对的就是徭役,从本质上来说,是降低朝廷的税收成本和百姓的负担。 从丁银到摊丁入亩,这其中对税收的革命,丝毫不亚于一场变法。 刘基隐约感觉到,张异的做法,又是进一步加强了朝廷的控制力。 想了一会后,刘基拜下: “陛下,臣觉得,此法乃是制世之良策,可却和陛下的本心违背…… 此法,动的是户籍制!” 刘伯温终究是能臣,他只是听张异说了一遍,就隐约明白了张异的居心。 朱元璋治理天下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对户籍制度的管控。 可摊丁入亩的话,等于放松了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控制,这是对朱元璋定价的政策的否定。 当然,张异定下这套税法的原因,朱元璋和刘伯温都明白。 那就是针对在浙江即将进行的工商业税法改革的试点,提供基础。 工商业需要工人,可是大明的户籍制度,每种户籍的人各司其职,不得流转。 开工坊者,农民能不能去工厂干活,这就是个问题了。 由此可见,那小子对于浙江这次试点改革,十分上心。 别说刘伯温,朱元璋自己也陷入纠结之中。 “你让那小子写一份关于摊丁入亩的详细介绍给朕,让他好好干这件事,做得好,朕不会吝啬奖励…… 此法,暂时放在一边!” 老朱自己也要好好想想,从某种程度而言,摊丁入亩之策,正符合张异说的“劫富济贫”的思想。 朝廷就当劫富济贫,这不是高高的道德宣传,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考量。 想要朝廷稳定,如何安抚民心是最重要的。 君王,士绅,百姓这三方,总有一方需要牺牲一些利益。 君王不可能,那士绅和百姓牺牲谁,从皇帝心中的选择来说,不言而喻。 皇帝需要士绅阶级去帮助自己治理天下,那是合作,也是竞争对手。 大家伙一起盘剥底层的百姓,看谁拿得多。 士大夫拿得多,相权就能威胁君王。 历朝历代的皇帝,虽然也明白民心为重,可是在行为模式上,大抵很难跳出过往的惯例。 唯有朱元璋这个异类,老是想着如何削弱士大夫的权柄。 从水军之事后,老朱明白了舆论和传播的重要性,民心可用…… 为什么不适当收买民心,去对抗相权? “难呀!” 摊丁入亩这个法子,是真的很符合朱元璋的心意,唯有对户籍制度的损害,又让他下不了决心。 “太子,你怎么看?” 朱标一直在旁听,老朱转头询问他,他想了一下说: “儿臣倒是觉得,可行!” “嗯!” 老朱不再言语,继续看刘伯温记录下的笔记。 关于商税的制定,分级制度,都是很中肯的建议。 张异尤其强调了税收的公平,还有对稽查的重视…… 朱元璋又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算学入科举这件事,真的非常重要。 他将其他的东西都看完后,将笔记交给朱标。 “朕再给你一个月时间,交上一稿方案给朕! 这提议朕基本同意了!” “陛下!” 刘伯温闻言,也是非常惊喜。 海禁政策推行,浙江的百姓,也该有个出路。 如果工商业真的如张异所言的那样有潜力,他刘基好歹也能对得起浙东的父老。 “对了,朕将汪广洋下放浙江,为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你认为如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