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新官未上任,先烧三把火-《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既然有文官的培养机制,为什么不将将官的培养机制也建立起来!”

    “你说的是武举制?”

    老朱疑惑,武举制度从武则天开始,虽然地位比科举制度低,但也早就是一套成熟的挑选人才的制度,这似乎并不需要常遇春去操心。

    “臣不是这个意思……

    臣说的是,培养底层的将领……”

    朱元璋板着脸:

    “伱若说推广这本《纪效新书》,朕倒是可以同意,可你说培养将士,那又是什么天马行空的想法?

    名将岂能是培养出来的,朕和你都是泥腿子出身,不也披靡天下?

    军官也好,将士也罢,终究还是要经历战场的洗练……”

    常遇春摇摇头:

    “陛下,这是咱们以前的经验之谈,可如果天下承平,除了边军之外,难道地方军的军务就不管了?”

    朱元璋沉默下来,从某种方面来说,常遇春说的是有道理的。

    打天下和守天下,是两套不同的治理逻辑。

    大明的边军战斗力,自然不用去想。

    这是从十几年的战争中洗练出来的军队,他们的战斗力绝对是冠绝天下的。

    而地方上的卫所军,如果从清明一战来看,其实战斗力也不错。

    毕竟,这华夏过去的十几年岁月,就找不到一处和平之地。

    战争打下来,哪怕是那些投降大明的前元兵将,大多数都是有战斗力。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战斗力的退却也是一个极严重的问题。

    朱元璋从张异口述的【历史】还发觉了一些隐患。

    他不着痕迹地看了常遇春一眼。

    在张异看到的“未来”之中,常遇春死,常茂继承了国公之位。

    那个废柴领军,对于大明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他在封功臣之前,必须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军二代未来如何安排?

    以老朱以前的想法,功勋之后,入伍为军,然后继承父业……

    乃是天经地义之事!

    从帝王而言,他自己心中制定的藩王制度,也是按照这套逻辑来的。

    可现在有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些二代如果是废物怎么办?

    常遇春家的儿子已经证明,虎父也有犬子……

    想到这个问题,朱元璋已经有了决定。

    “其他人不说,你家那孩子确实缺乏操练……”

    常遇春闻言,变得十分尴尬。

    “遇春,你用心了!”

    朱元璋心里也明白,常遇春之所以如此努力表现,大概率还是和自己心中的不安全感有关。

    在皇帝没有大封爵位之前,他如果去了将军的职位,那本质上也就是个平民。

    他个人的价值体现先不说,身为一家之长,他也必须支棱起来,让自己显得有用。

    常遇春的不安老朱是心知肚明的,但他也不准备说破。

    为君者的御下之道,能让属下有不安的感觉,让他们努力表现是好事。

    这不是,他自己都没上任大都督,就已经着手准备改制的事情。

    新官为上任,先烧三把火,

    于大明而言,这是好事。

    “你现在还是先以养身子为主,这件事不急……

    不过你的提议,朕也心动!

    这样吧,等过阵子你身体好一些,你先将朕家里的小崽子们操练起来,顺便将那些老兄弟的孩子都拉上……

    他们可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可不能给父辈丢了脸去。

    如果你将这件事办好了,朕就同意你的要求。”

    “是,陛下……”

    皇帝将皇子们交给自己,那是对自己的信任。

    “来人,将皇子们叫过来。”

    朱元璋让人去喊其他皇子,不多时,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四人都来了。

    “常叔叔!”

    “臣,见过诸位皇子!”

    诸位皇子和常遇春相熟,尤其是老二,老三和老四三人,对这位大明猛将可谓是崇拜不已。

    朱棣一马当先,就跑到常遇春的身边。

    常遇春却退了一步,先以臣子的身份,执了一礼。

    “老四,你不是总说无聊吗,朕给你们找了个师父,以后你们就跟着常叔叔学兵法,学练兵……

    都跪下,拜师!”

    “陛下,这万万不可……”

    常遇春没想到,朱元璋把皇子叫来,居然是给他行如此大礼?

    他要推迟,朱元璋却摆摆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