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因为税收?” 张异很快意识到问题所在,朱标点头: “没错,因为加税的事。许多人其实并不甘心……” 刘伯温推出去的税法原则,遵循了张异劫富济贫的理念,高收入者多收,低收入者少收。 这其实是违背华夏千百年来的税收理念的。 封建王朝,本质上是士绅和皇帝一通剥削百姓的过程,安有让君王和百姓反过来剥削士绅? 这些人不闹起来才怪。 “我就不明白了,明明新税法对百姓更好,为什么百姓要跟着一起闹?” 朱标的语气中,多了一份失落。 张异却笑起来: “这就是皇权不下县,和民智未开的弊端! 朝廷就算有恩典下来,通过政令一层层传下去,但到了县城这个层级,消息就需要士绅来传递! 百姓不识字,他们得到信息,解读信息就需要身边人来帮助! 这等于,解释权在士绅手中。 他们颠倒黑白,稍微挑动一下,想要激起民变那是再容易不过。 民心,是可以被煽动的! 有时候,真相会落后……” 传播学,水军…… 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出现在朱家父子的脑海。 所谓蛊惑人心,并非只是张异的专利,其实千百年来,地方上的士绅,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愚弄百姓。 民心可用,不过在大部分的日子里,民心都掌握在士绅手里。 如何能绕过士绅掌控民心,成为朱元璋思索的问题。 这件事,张异也没放在心上。 他在忽悠刘伯温的时候,就已经料到了地方上多少会有反弹。 这还是朱元璋学习过一遍江南的情况,如果没有江南海盗案。 皇帝会更难。 在原来的历史轨迹中,朱元璋为了从地方上夺回民心,用了整整一个洪武朝,都没有完成。 随着靖难、土木堡事件出现,风势逆转,他的许多政策其实也名存实亡。 既然已经比原来好很多了,张异自然不会在这件事上心急,那位洪武皇帝还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而自己年轻,也能看得到。 马皇后织了一会布,就去跟李氏闲话家常,不多时,李氏已经对她推心置腹,被这位老夫人的气度折服。 安抚过李氏之后,马皇后缓缓朝着他们走来。 “张异,我想单独拿你一台织布机,可行?” “好呀,我屋里还有一台没装置好的,本来准备给李家婶婶揭发,您要拿就拿去,回头我让老陌送过去,他会安装!” 马皇后自是心喜。 张异回头对朱元璋说: “市场上的四锭脚踏织机大约是十两银子,我这织机折价十五两银子,叔叔投多少,地和厂房我不管,我负责给厂房提供织机! 织机入股,四成股份,反正小道会补全这部分的份额,叔叔看着可好?” 张异给朱元璋议了一个价格,以织布机入股。 明末一台织机大概在六两左右,但此时是明初,百业待兴,需求弱小,这机器的成本反而贵了许多。 张异给出十两的价格,也不算太过。 而他的珍妮纺织机,加个五两的溢价,也并不是太过分的事。 朱元璋低头想了一下,似乎在算账。 其实他并不在乎这点钱,可既然要演好一个商人的角色,他必须做得像。 尤其是,他生意里有“布行”,他也不能让张异看出她对生意细节的生疏。 可张异却误会了,主动说: “十五两的价格,并非小道贪心,而是小道这织机生意,还有另外的股东…… 孟家图谋老孟留下来的银两,我干脆做主让李家婶婶把钱投到我这来,这生意和叔叔无关! 既然这生意有了别的股东,小道也不好太过让利!” 张异给朱元璋算一笔账: “正常情况下,一台织机回本周期,应该是一年。也就是在外界,一台织机一年产生的布匹利润,起码也有八到十两! 小道手中的织机,既然利润翻了三倍,这价格……” “行了,你不用跟我说这些,准了!不过……” 朱元璋道: “那一千两银子是老孟留下来的,如果李氏没有诞下子嗣……” “叔叔说的是国法,还是宗法?” 张异打断朱元璋,笑着反问。 朱元璋一看,得,这小子又要跟他谈妇女半边天,解放生产力的事…… 算了,不跟这小子去谈这个话题了,朱元璋知道说不过他。 “老爷,也是,如果是宗亲处世公平,您这话还能说得过去。 可我刚才听李家妹子说,老孟平时和宗亲走得也不近,这样的宗亲,要来何用?” 朱元璋没想到马皇后也帮腔,更是彻底投降了。 “随你吧,反正那些人奈何你不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