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徐达给蓝玉吩咐了一番,第二日,蓝玉离开驻地,不知所踪。 这场北伐最初定下来的战略,是三路大军,相互呼应,稳扎稳打,诱敌南下。 涉及到陛下背后那位神秘的高人,徐达大概明白了,这是龙虎山上那位小真人的预言。 蓝玉一愣,徐将军这是有后手吗? “你给本帅记住,这件事只有陛下知道,你是太子的姻亲,遇春的弟弟,我信得过你,也愿意将这个功劳给你! 他微笑点头,只是说了一声臭小子,就没有再多说什么? …… “李文忠,毕竟不是常遇春…… 老朱不愿意说,百官自然不会问。 尤其是王保保手下的主力并未受到太大的伤害的情况下。 张异预言断头山的一败,如果真的出现的话,徐达的中路军,就彻底无法挽回了。 老朱一开始定下来的战略,是明军深入漠北之后,稳扎稳打,一步步推进。 李善长看了一眼自己这个所谓的学生,心里琢磨着他真实的意愿。 众人争论不休的时候,终于将目光全部聚焦在李善长身上。 如果运作得好,也许这场失败的北伐,还有一些转机。 “此事关系这次北伐的胜败,你且听好……” “你们散去吧,本帅自有计较,蓝玉,你跟我过来!” 可是徐达这场胜利,成为了文官们反对北伐的理由。 徐达这段日子,除了应付元军的骚扰,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过错。 “陛下,浙直总督常遇春军报……” 蓝玉见徐达连皇帝都搬出来了,深知这件事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汤和在断头山的大败,也一定会发生? 徐达此时才明白,那场张异,也是张异预言的结果。 除了常遇春和自己,大概能压制得住他的人不多。 元军岭北之战带来的士气,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抑制。 “李相,看起来,这以后咱们大明的战略改变,已经不可逆转…… 五月二十五, 漠北, 徐达回到自己的营帐,叹了一口气: 遇春在就好了!” 可没有比一场前线的胜利,更能平衡这种情绪。 洪武二年,朱元璋在沿海的倭寇上,见证过张异情报的准确性。 果然,有了中路军的制衡。 说白了,就是有点桀骜不驯。 七月十一日!” “李相的意见,就是学生的意见!” 本来是皇帝让他们过来讨论这次战败的影响,可朱元璋却突然改了主意。 “张家弟弟,真是我大明的福星! 不过好在,徐达第三天终于出现了,和别人想象中不同,他脸上红光满面。 其中一种,就是认为既然大明已经拿回了除了河西走廊之外的所有汉人王朝统治区,就当以长城为屏障,执行防守的策略,好休养生息。 可是你若办砸了这件事,皇帝可不会轻易饶你!” 可是这场大败,差不多已经垫定了北伐失败的格局。 张异的这份情报,对于朱元璋来说,太及时了。 百官面面面相觑,胡惟庸和李善长对视一眼,不明白老常究竟说了什么,让朱元璋如此激动? “微臣告退!” 徐达顿时汗毛竖起,如果真是如此,这次北伐就要彻底失败了。 朱元璋一扫这几日的不快,开怀大笑。 “徐将军,究竟是何事,如此重要……” 直到看到蓝玉的军旗,他还不敢置信。 常遇春的军报,给了他一线生机。 原来这小子又溜到常遇春那里? 朱元璋将军报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甚至,可以从蒙古人那里咬下一块肉下来。 蒙古人设局对付汤和,但自己却成为局中人! 他不敢怠慢,赶紧让人呈上来,让亲兵出去之后,徐达打开朱元璋的密旨。 上位者,看到这样的趋势,自然要努力去平衡。 中路军的任务最重,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呼应李文忠。 他已经大概预测到,为什么汤和会出现在断头山。 徐达唉声叹气之时,外边亲兵报,朝廷有陛下的密旨。 可是由于自己太想要一个历史功绩,加上蓝玉的大胜让他看不清局势。 洪武三年,皇帝册封的六公二十八侯二伯,除了同是文官的刘伯温汪广洋,其他人就是他李善长的靠山。 但陛下并未下定决心!” 如果断头山发生的事情是必然,为什么他要告诉汤和? 老朱给徐达阐述过窥见历史的影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