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朱元璋把关于摊丁入亩的政策,说给刘伯温听。 刘基听得冷汗淋漓,皇帝这一手确实算得上是大改革,而且比商业税更加要命。 刘基本就是大明许多政策和律令的制定者之一,对于这天下的运转规则,了如指掌。 摊丁入亩的意义在哪,废除人头税、放开户籍制度、清查田亩…… 这些改革,清查田亩其实皇帝这些年一直在做,黄册的推行,就是逐步蚕食地方势力的腾挪空间,增加朝廷的集权。 而放开户籍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朱元璋自己制定的既往政策的否定。 但这份改革最让人胆战心惊的,是废除人头税,摊丁入亩。 按认定收费,占天下大多数的百姓,必然会承受更多的赋税成本。 如果摊丁入亩,那谁会成为受害者? 肯定是拥有田地更多的地主会成为朝廷税收的对象? 这可是要激起轩然大波的。 农税是天下根本,而遍布天下的士绅,才是朝廷稳定的根基。 虽然有所谓的以民为本的说法,可是刘基自己都不信这件事。 所谓的民心,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控制基层舆论的士绅手中。 皇权不下县,乡贤才是天下稳定的基石。 可皇帝终归还是对他们下手了,刘基想到了在老朱制定商税的时候,所谓的劫富济贫的观念…… 这就是农税版本的劫富济贫。 在士绅和百姓之间,皇帝终归选择了百姓。 可刘基知道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对于许多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子范围的百姓而言,皇帝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概念。 天下的民心,就是掌握在这些士绅手中,包括他刘基,在青田说话的份量,肯定比朱元璋更重。 他突然有些理解,为什么朱元璋会借题发挥,任由锦衣卫在江南大肆杀戮。 他在给摊丁入亩铺路。 先杀得天下人胆寒,看谁还敢出来触霉头? “陛下……” 刘基本来是想过来劝朱元璋少生杀戮,可此时明白皇帝是故意的,他口中的劝谏也说不出口。 而且,刘基也明白为什么时隔几年,朱元璋才下定决心。 摊丁入亩不仅仅是皇帝打压地方士绅的过程,也是他自我否定的过程。 严格的户籍制度,是朱元璋亲自制定的,他也颇为认可这份制度。 可摊丁入亩带来的,必然是天下百姓的自由流转。 这对于休养生息是不利的。 既然朱元璋敢推行摊丁入亩,代表皇帝一定权衡过利弊。 而他的底气,大概也是三年的浙江的改革。 一切,都根源于张异,刘基想起那个孩子。 他上次来浙江的时候,还来拜访过自己…… “陛下就不怕,百官反对吗?” 刘基无奈之下,只能将百官拉出来说话。 “刘先生,您猜这件事如果公布,百姓会站在朕这一边,还是士绅一边?” 朱元璋笑得十分从容,刘基刚想开口,却脸色微白。 如果换成以前,他敢肯定百姓一定会跟着他们这些士绅走…… 可是如今,刘伯温却不太有把握。 这些年,其实天下发生了许多不大不小的变化。 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许多百姓开始识字了。 没错,本不应该识字的百姓,因为简体字的推广,许多人识字了,而识字对他们的影响,看似平常。 但仔细一想,士绅们凭什么去控制舆论,还不就是因为,百姓不识字,所以只能从他们那里获得讯息? 刘基看着皇帝心有成竹的模样,才明白这些年皇帝推广简体字背后的意义。 民智开,则不会轻易被人引导。 至少不少百姓,不再是只听乡绅一面之词。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几年前的商税改革,不知道多少地主乡绅挟着民意企图冲击朝廷,但朝廷的不管不问,让他们多少有些尴尬。 而后期商税的好处出来,百姓们自然会心有感触。 刘基这才发现,原来士子对抗皇权最重要的民心,也在逐渐被皇帝掌握。 这就是朱元璋敢冒着天下士子反弹的风险,去推进改革的目的。 “陛下,好手段!” 刘基此时才明白,朱元璋努力推广简体字背后的意义, 但士子失去引导舆论的权柄,其实君权和相权的斗争,已经逐渐分出胜负。 他死死盯着朱元璋,久久不能言语。 这位陛下,和以前的皇帝完全不一样,他没有妥协,他只有全要这个选项。 想到此处,刘基意兴阑珊,不再去想给同僚求情的事。 “陛下这一次,是准备去哪走走?” “就在这附近,看看朕的工厂,去听听百姓的声音! 朕已经安排好了,自有人替朕挡着外人,你跟朕走便是……” 朱元璋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说想走,马上就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