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不喜欢的皇帝,换一个就好-《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这事是真准许的,你就不用多说了……”

    老朱一句话,将汪广洋想要引经据典的高谈阔论打断:

    “现在马上就要过年了,不用去提什么打打杀杀的事?

    对了,明年开春,咱们的物资能跟得上……”

    皇帝一招四两拨千斤,将汪广洋想要说的话,直接摁掉。

    胡惟庸见他如此,赶紧接过话。

    “陛下,明年没有问题,我大明如今北方安定!

    今年秋天,沐英等人从海外带回来的几个东西,也确实丰收了!

    今年的粮食压力不大,国库充盈!

    臣保证明年我大明将士出征,粮食后勤不缺……

    陛下,臣近日也在看这份报纸,臣有一个想法,不知该不该提?”

    胡惟庸和汪广洋今日过来,肯定不会任由皇帝轻易绕开这个话题。

    他们需要一个抓手,借题发挥,在这件事上让朱元璋退让。

    老朱见躲不过,只能问:

    “什么事?”

    “这种报纸的传播方式似乎有趣,臣倒是想,不如朝廷也学起来,办一个自己的报纸?

    张真人在这件事上,确实有他自己的想法!

    臣在第一时间看到之后,也是惊为天人!

    只是臣听说,后来有人想要效仿,锦衣卫的人却到处抓人!

    不知道陛下是不是有所顾虑,还是这报纸,是陛下的……”

    “那倒不是,张异当初跟朕提出过要弄这个东西,请朕允许!

    朕答应了他,他也找朕要了个许可!

    就是,他办的东西,十年之内,朝廷不能让其他人参与……”

    皇帝的话,让汪广洋和胡惟庸无语。

    这话说出去鬼都不信。

    朱元璋越是如此说,他们越是肯定,这龙虎报背后的人,就是老朱。

    只是他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不肯承认这件事。

    摸清楚底细之后,二人的脸色并不好看。

    如果朱元璋跟这件事没关系倒是还好。

    如果朱元璋真的主持,并且扶持张异搞出来这件事。

    那才是最坏的消息。

    试探到老朱的态度之后,二人反而不肯再说什么了?

    既然是皇帝的产业,那这东西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锦衣卫。

    二人心情糟糕,甚至有些烦躁。

    加上老朱也不想跟他们多聊,谈了一会国事之后,汪广洋和胡惟庸走出去。

    ……

    “陛下,和别的皇帝不同啊!”

    汪广洋和胡惟庸去往中书省,路上,他主动叹气,打开话题:

    “君臣离心,非国家之福!

    洪武三年,陛下开恩科,当年取士的学生,他并不满意。

    只是陛下却没有想过,为什么人才都不愿意来参加科举?

    我等学得一身本事,就是为了施展抱负!

    可陛下的手段,太过于强势。

    我等在大明为官,腾挪都难……

    就说本相自己,非我不想为大明效力,不过这中书省的相位,说起来也不是好坐的。

    宰相听着是百官之首,可也是个夹在中心的受气包。

    本相就是看到这点,所以……”

    汪广洋一改平时和稀泥的性子,主动袒露心声。

    胡惟庸微微愣住,他们二人本质上还是政敌。

    汪广洋说这些话,就等于将把柄交给自己。

    “陛下要得太多,却不明白这天下并不仅仅只需要他一个君王,也需要千万读书人为他效力。

    咱们才是朝廷的基石,而不是那些如蝼蚁一般的百姓。

    可越是削弱吾等权力,就越是危及国家!

    陛下虽然是英雄人物,却看不透这个道理……

    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难怪……”

    “汪大人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还请大人明示!”

    “胡大人,我知你心有大志,又是李善长亲选的接班人

    本人平时可以让着你,但在这关键的时刻,还请胡大人和本相站在一起,去反对这件事!

    陛下做的事,是在挖我等士子的根……”

    汪广洋十分认真地盯着胡惟庸。

    胡惟庸呵呵笑:

    “从锦衣卫到报纸,到里甲制度和黄册,陛下哪件事,不是在挖咱们的根?”

    他这句话,把汪广洋说得楞在当场。

    说起来,这些年,他们确实感受到朱元璋逐渐勒紧的绳子。

    老朱的每次改革,几乎都是围绕着中央集权去的。

    皇帝逐步收回前朝或者前边历朝历代皇帝下放给官员的权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