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速之客,张异的秘密曝光(二合一)-《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1/3)页

    从春秋学院中选择官员?

    张异愣了一下,春秋学院从来就不是一个培养官员的地方,张异对春秋学院的期许,是培养技术型人才。

    他们才是影响华夏未来的关键性所在。

    淡然,如果一个懂技术的人,进入官场。

    带来的收益也是巨大的。

    朱樉道:

    “本王对那些整天只知道之乎者也的官员兴趣不大!

    日本那个地方,比起大明来说实在太惨了!

    他们所谓的大名,皇室过的日子,还不如江浙一个富商!

    那里是我大明未来的桥头堡,指望那些人进行有效的建设,那是不可能的!

    本王需要更好的人才……”

    春秋学院三年,如今招生早就不止是罪臣子弟。

    张异低头沉思,旋即摇头道:

    “殿下,这种事您该问的不是贫道,而是陛下!”

    张异本身并不太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送去日本。

    很简单,这些掌握了自然科学的人才,留在大明尚不够,送给小日子干什么?

    当然,类似造船工匠之类的人,也许可以以技术人才的形式驻扎日本。

    但他认为,第一批去日本的主体,不应该是技术人员,而恰恰就应该是儒家那些人。

    传播思想,才是统治日本的关键因素。

    “殿下,贫道倒是有个主意,您可以多和孔讷聊聊……

    他的新儒家运动,也许可以找出不少人才!”

    孔讷在报纸上和汪广洋他们对喷,虽然气势上被诸位大儒和文官喷得体无完肤。

    但他的思想,他的理念,却也因此得到传播。

    不独在文人的圈子里,就算在百姓中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名声。

    孔家五十七代世孙孔讷,未来的衍圣公,与他父亲和爷爷不同。他至少凭借着自己的本事让天下人记住他。

    哪怕是理学在大明是压倒性的,依然会有许多人不认可这种观念。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一些读书人。

    这些人的声音,放在以前是发不出去了。

    他们用人微言轻来形容,再适合不过。

    不过有了孔讷这个标杆,许多人也通过投稿,在日月时报上有了发声的渠道。

    从儒家内部,都开始出现一股不小的声音。

    张异通过《日月时报》的影响力,特意去扶持这种发声。

    而且,他按照后世的炒作手段,给孔讷冠上一个新儒家运动领袖的标签。

    新儒家这个名词,也逐渐流传开来。

    “朝廷既然想要引导新儒家运动,争夺释经权,就应该给这些人一个机会!

    但如果正常的科举,哪怕是皇上有意,恐怕想要改变科举的内容,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这些人如果能通过殿下的渠道,去培养一批!

    等到时机成熟,再反哺大明,那是最好不过……”

    朱樉闻言,好像这也不错。

    “虽然已经拿下天皇,可日本各地的反抗没有结束,且流窜海外的日本武士,现在反而比攻伐日本之前更多了!

    殿下任重道远呀!

    也许等彻底解决这些麻烦,殿下才能真正成为日本的王……”

    朱樉闻言,点头道:

    “确实如此,这些海盗中,有不少人跑到朝鲜去了!

    还有一些人沿着朝鲜海岸南下,去往东北一带,他们沿着海岸线下来,也对北方多有侵扰……

    我大明攻伐日本的初衷之一,也是为彻底解决倭寇之乱。

    但如今看起来,似乎倭寇的规模还多了起来。”

    对于这种现象,张异觉得正常。

    纵然因为日本的战乱,导致海上的倭寇变多,但这和过去的倭寇之乱有根本性的区别。

    过去的倭寇之乱还有大海盗的横行,是因为大明对于倭寇的事情,只能被动防守。

    这些海盗,哪怕玄武军打击过海上的据点,他们也有日本这个大后方作为基地。

    许多大海盗,他们的大本营就是日本,这也是大明很难解决海盗之乱的原因之一。

    而日本打下来了。

    哪怕那些人流窜他们又能去哪?

    朝鲜也许是一个选择,可是朝鲜本身就是大明的藩属国,而且是非常忠诚的那种。

    就算弱鸡了点,也足以让那些流浪者很难受。

    “无根浮萍罢了,他们一些人流窜到朝鲜,只能如丧家之犬,没有落脚之地!

    这些人大概会给海防造成一点麻烦,可咱们北方的问题解决了,海岸线的防御就不是问题!

    至于往北边跑的那批人,更是找死……”

    日本的北边,是后世的远东,那地方放在几百年后,都是冻死人的地方,更何况是小冰期时期。

    朱樉闻言,也是放心下来。

    用两年时间,稳定日本的局势应该是够了。

    接下来,就是再次开启美洲航线!

    朱樉拍了拍张异的肩膀,感激之意,不用言说。

    “对了,常茂的死,你知道吧?”

    朱樉突然聊起这件事,张异神色不变,无声点头。

    关于常茂身死的真相,朱元璋只告诉朱标一人。

    张异试探过周通,他这个毛骧的心腹都不知道这件事。

    朱樉,张异相信他是不知道的,如果知道的话,他不会主动跟自己提起这件事。

    “常茂这个家伙,其实死了也好!

    本王在浙江训练的时候,就听说过他不少传说,这家伙绝对是个祸害……

    不过,常将军很伤心……

    他打下日本之后,还在倭寇中寻找常茂的消息……”

    朱樉说到这里,叹气:

    “可怜天下父母心,以前本王没当过父母,并不理解父皇的心情!

    如今,倒是有些同情他……”

    经历过风雨的朱樉,有许多情绪想跟张异分享。

    只是张异的念头,已经落在常茂死的那件事上。

    这件事,算是他身上埋的比较大的雷之一。

    也是朱元璋能随时拿捏他的一个重要的事件。

    “常将军这是觉得,常茂跟倭寇有联系?”

    “呵呵,你大概不知道,常茂真的跟海盗有联系……”

    朱樉虽然没有得到关于常茂死的情报,却也知道一些风言风语。

    常茂要挟的人,不仅仅只是走私,有些海盗他也敢合作。

    这货就是将无法无天刻在骨子里。

    根据朱樉的说法,常遇春查到这里之后,气的差点旧病复发。

    后来他一怒之下,不查了……

    张异莞尔,他没想到,自己可能会暴露的一条线,竟然被常遇春自己掐断了?

    将张异送到春秋观,朱樉回去陪妻儿去了。

    张异目送他离开,也转身进了道观。

    “师弟,龙虎山有信来,师父和宇初师弟都有信……”

    吴葆和见到张异,将两封信交给他。

    张异先打开老张的信,张正常日常给他说了龙虎山上的情况,并报告一切安好!

    张异每次读着这些信,都十分开心。

    他想了一下,给老张回了信,告诉他自己明年想完婚的事情。

    今年时间有点紧张,怕是来不及了。

    张宇初已经在父母的安排下成家,张异自然也逃不过父母催促。

    写完这封信,张异将目光落在张宇初的信件上。

    这些年,张宇初和他的信件来往变少了,但兄弟之情并没有淡去。

    张异打开张宇初的信,刚才喜悦的表情,瞬间凝固在脸上。

    ……

    应天,凌府。

    短短几天时间,许多人已经忘了凌说这个人的存在。

    也许有人会想起他,但大多数时候,大概会感慨一句,他死了没?

    就在这无人问津的夜晚,凌说终于从昏迷中醒过来。

    “老爷,您醒了……”

    凌夫人看到凌说苏醒,赶紧过来伺候着。

    “您这段日子可是把我吓坏了,您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孤儿寡母怎么办?”

    凌说口干舌燥,强撑让自己起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