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推行摊丁入亩,确实也有效的缓解了一些压力,释放了百姓的生产力。 可是,在执行层面,朝廷出去的政策,能不能落实到位,这就不好说了! 你张家弟弟这次提供的改革思路,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或者说,改善这个问题!” “从吏治下手,推动基层改革……” 朱标接过朱元璋的话,将张异的提议,说出来。 皇权不下县。 在历朝历代的统治过程中,朝廷对于地方上的影响就是县城。 再往下的机构,就是乡贤。 这导致了朝廷长期对地方上的情况变得两眼抹黑。 就如一个王朝最基本的东西土地,在朱元璋之前,其实很多朝代,压根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田亩? 地方上,一直抵抗朝廷知道这件事。 这是地方官的责任吗? 有,也没有。 张异给朱元璋举过例子,却是在大明百年后的一个案子。 案子以地方上一个税收案子为引子,讲述了关于地方上的税收漏洞,如何影响了大明百年。 大明的事务官,或者说吏。 别说皇权不下县。 其实在县城的具体事务中,这些吏对地方上的影响力,远比想象中深远。 老朱看到张异这个提议,马上就提起精神。 他这辈子最恨的就是贪官,这些年杀的贪官也不少。 可是老朱很少会想到,原来地方上的吏,对于贪腐和政策的影响也如此深远。 甚至,更加深渊。 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会随着升迁和调任,会失去对地方上的影响。 但地方上的吏,却能长期把持着一个地方的政务。 “三班六房……” 朱元璋想起张异提到的关于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区分。 如果说官员是属于政务官的话,吏毫无疑问,就是属于事务官。 不是说政务官不管具体的事务,只是相对于吏而言,官员更倾向于上层的东西。 而历朝历代抓大放小,也很少会在吏的身上投入太多的心力。 不是只有张异能看到这个问题,而是皇权不下县也好,其他的说法也罢, 如今的官僚机构,说白了也是因为时代背景和各方利益妥协的产物,也是没有办法中的最优解。 张异承认这一点,但也给老朱指明了未来的变化。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海禁的开放。 关于事务官的改革,一定会成为必然。 是等到那个时候再进行改革,还是提前为改革吹风,布局,主动权在皇帝手里。 朱元璋选择了后者,他既然能用十几年时间去慢慢造皇册,改革地方。 张异的想法,其实也符合他的政治理想。 但,这件事。 可想而知,一定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长期把持地方的士绅。 士绅的背后是什么? 还不是文官集团的这些人…… 说白了,老朱的屠刀又朝着自己手下这些大臣砍去了。 十年时间,肃清江南。 是朱元璋放心北迁的关键。 张异也知道朱元璋难办,所以提出另外一个建议。 这件事,可以先从北方试点…… 北方的人口相对少,许多地方甚至处于缺人状态。 虽然经历了将近十年的休养生息,但人口的问题暂时还没有完全缓和过来。 简而言之,相对来说,北方的许多地方,地方士绅的影响还没有南方大。 而关于北方经济提振的事情,张异给出自己的规划…… 工业化,这件事也终于被张异正式提交到皇帝手中。 依托采矿业,先搞出第一批工厂,然后…… 一个产业带动就业,再带动经济的例子,朱元璋见过。 浙江如今的纺织业就是如此。 朱元璋吃过伪工业化的甜头,也隐约感觉到,张异说的时代变化的趋势,已经要出现了。 他果断认同了张异的想法。 “走吧,今日估计又是充满火气的一天!” 太监过来请皇帝,朱元璋笑笑,他带着太子朱标,前往奉天殿。 百官早就伺立左右,在皇帝进来之后,开始问安。 只不过和平日不同,等到流程结束,在场官员,一时间陷入沉寂之中,大家似乎都有话想说, 可似乎都不敢开口。 老朱已经感受到奉天殿内古怪的氛围,却没有揭破。 终于还是胡惟庸带头站出来,询问皇帝: “陛下,今日臣看日月时报上有一篇关于陛下的采访……” 胡惟庸先是一通马屁,夸老朱一番,但话锋一转,他马上提到那个所谓的改革…… “请陛下明示,您所言的改革是什么,臣等百思不得其解,还望陛下解惑! 中书省乃是陛下政令执行之地,但我等却对此一无所知。 若是误导了陛下的心意,我等难辞其咎!” 胡惟庸明面上是怕领会错皇帝的心意,但他话中的怨气,大家伙心知肚明。 中书省,大明的最高行政机构,一朝宰相,却要从报纸上看到皇帝对新政的想法,这实在有点欺人太甚。 大家伙的目光,都集中在老朱身上。 朱元璋神色不变,但朱标的道行浅,都有些坐立难安。 他理解朱元璋的想法,关于吏治改革的事,一开口肯定会受到百官反对。 按照以前的做法,是皇帝先找几位重臣商量,然后被反对, 在双方拉扯,被百官用民心的借口“规劝”,经过一系列的对抗之后, 由双方拿出一个妥协的方案。 可如今,朱元璋多了另外一个选择。 就是借助《日月时报》这份报纸,先将政策丢出去探探口风。 这口风既是官员的口风,也是民间的风向。 将近十年推广简体字,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真有一批人,他们能独立读书看报。 这些人,不再是精英阶层,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给报社投稿,发出自己的声音。 老朱可以通过报社的渠道,进行民调。 也不用再被人以民心为借口裹挟,产生误判。 “胡爱卿说的是改革的事吧? 朕还没想好呢,那天妙云那丫头来采访,朕就顺口说了! 不过今日大家聚在这里正好,朕经过这几天梳理之后,也大概摸清楚了思路! 现在,朕倒是可以跟诸位分享一下! 朕准备,改革吏治,且准备规划北方工业的发展……” 老朱心中早就有腹稿,开始诉说起来。 关于改革吏治的事情,果然一说就激起千层浪。 这件事,主要还是朝廷为了整合基层。 如果说里甲制度,是皇帝绕过县一级别基层官员,团结士绅的话。 这一次,吏治的改革,动的就是基层士绅长期把持地方政权的局面。 地方的豪强,士绅,看似民,但以宗族,宗亲的身份,他们对地方上隐形很大。 没有地方配合,一个县令下乡,是很难处理好具体事务。 单单只是一个不配合,就已经让许多人难受。 而长期妥协下来,或者说,因为大宗主掌握了更多的资源,自然而然的,地方上的吏,也逐渐被大族所控制。 这些人,看似不显山露水,但很多朝廷的政策,就是需要从他们那里执行,如果他们曲解,或者偏袒某些人的利益。 朝廷所谓的改革,自然也无从谈起。 而大宗族,士绅是什么? 不就是站在奉天殿中的各位大人吗? “臣以为不妥!” 胡惟庸还没说话,汪广洋首先站出来。(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