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因言获罪,无耻的双标-《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3/3)页

    佛道二门,自古相争,就是佛老和儒学的辩论,在宋前也时有发生。

    贫道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此等简单的事情,

    到了诸位大人的口中,却是贫道配不配,或者该不该说的事?

    难道,至圣先师孔子都允许论道,释子也鼓励辩经,

    贫僧写下道余录之时,确实想不到二程一朱还比圣人难缠,

    连说都说不得!

    陛下,哪怕是不识文字的蒙古人,都有胸怀接纳异族文化,鼓励辩经,

    怎么我大明恢复了华夏正统,却将因言获罪那套给学起来。

    陛下可为微臣评评理,若您也觉得二程一朱乃是至圣,动不得……

    那微臣马上撤了报纸上的文章,辞官归隐!”

    姚广孝一个因言获罪,让在场的官员脸色发青。

    尤其是刚才打了姚广孝一拳的老御史,更是脸面通红。

    言官这个职位的存在,本身就是以言语冒犯而不获罪而存在,可身为言官,却搞因言获罪,

    姚广孝的评论,简直诛心。

    关于程朱是不是圣人,民间自由论断。

    理学大兴,在皇帝有意的扶持下,二程一朱自然也被神圣化。

    只是这种事不能公开来说,如果去细究的话,很容易上纲上线。

    朱元璋父子听着姚广孝侃侃而谈,说得在场的官员面色铁青,却不好反驳。

    其实说白了,他们倒不是怕辩论。

    而是,将程朱摆成一个议题,去辩论的话,他们就输了。

    “你的《道余录》写了什么,朕看看……”

    朱元璋装疯卖傻,四处找人要道余录的内容。

    有感赶紧将藏好的报纸交给朱元璋,朱元璋拿过去一看。

    “就这?”

    老朱一个就这,说得朝中官员拔凉拔凉。

    朱元璋气笑了:

    “朕都不知道,原来尔等居然如此?

    如果姚广孝侮辱程朱等先贤,朕绝不轻绕他。,

    明明是你批判人家,人家反驳,你们都不行?

    汪广洋,你说说,这算什么道理?”

    朱元璋这些话,说得百官面色铁青。

    “古时,诸子百家论道,圣人何曾惧之?

    怎么当初圣人的言行尔等学不到,却学了如此霸道的做派……?”

    老朱的话,一字一句,都刺在百官心里。

    汪广洋口干舌燥,最后无声拜下。

    ……

    “这场舆论战,你赢了,也输了……”

    下朝之后,姚广孝回到春秋观,刚好和张异吃了一顿午饭。

    姚广孝平平淡淡地讲述了今天早上的事,张异闻言哑然失笑。

    妖僧总归展现出属于他的峥嵘。

    “其实如果辩经,你未必能说得过宋濂他们这种大学者,

    送老先生今年才离开,你这是要气得他写文章骂你了!”

    张异的语气中,略带讽刺:

    “其实他们之所以反应这么大,还是跟陛下这些年的改革,逼得有点过度反应。

    二程一朱,他们的道理先不说对不对,但绝对不是不能反驳。

    可异族入侵的八十年,成就了我龙虎山张家,也一样成就了理学一派。

    他们的朱家圣人,在活着的时候可是被人指着扒灰,睡儿媳妇呢,

    虽然这很可能是政敌的故意污蔑,但也能看出当时理学并不为世人觉知!

    他们说我龙虎山受了蒙古人的好处,说孔家安心享受蒙古人的富贵。

    可他们就是没说,其实蒙古人在中原的八十年,理学一派得了多少好处?

    当年至圣先师传下来的儒家,早就变成了和佛道二门一样的宗教。

    也只有宗教,才会对祖师不能有任何质疑!

    不过若是换成十年前,事情到不至于会如此敏感!

    你交的这份投名状,陛下估计也不会好受!”

    姚广孝微微颔首,他明白张异的意思。

    他这份东西发表,如果换成以前,最多是姚广孝会被口诛笔伐,然后被孤立。

    可是这次为什么百官反应如此大,说白了还是因为他们不再不可替代。

    从新儒家到春秋学院,皇帝扶持另外一批人的意思越发明显。

    但扶持另外一个势力不是关键,关键是,他们恐惧朱元璋将理学这个占据通知思想的学说,也一并清除了。

    八十年的神化儒学,理学一脉本质上和宗教也差不多了。

    就如任何占据统治思想的宗教一样,不允许别人去质疑,就是最基本的操作。

    而皇帝一旦想剥离理学的神圣地位,就是冒犯了天下士子的信仰。

    又是剥夺利益,又是冒犯信仰。

    也就是在这个扭曲的环境之内,才会出现文官们如此激烈的反应。

    “比起贫道,你才是举世皆敌了!”

    “若能改造出师父说的世界,牺牲又何妨。

    师父也说了,改革不是请客吃饭……”

    姚广孝的眼中,闪现出无与伦比的疯狂。

    张异:……

    还好他给姚广孝看的是删减版的马哲……

    要不然,这货估计要在古代,嫌弃一场农民变革。

    “算了算了,贫道还是准备回家过年的事吧!”

    张异甩了甩脑袋,不去想其他有的没的。

    人思乡的情绪一旦上来,张异便不可避免的一阵悲伤。

    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父亲,也许只有不到一年的寿元了。

    冬天的寒,总让人心情低落。

    北京的冬天,也尤其寒冷。

    胡惟庸正在读者汪广洋给他的信件,其中最多的,就是对时局的担心。

    大明的未来,反复处在一个大变局之中。

    深宫中那位心思莫测,但大家伙已经感觉到皇宫中传出来的磨刀声。

    汪广洋并不是自己的好友,甚至还算政敌。

    但他能给自己写信,证明这位同僚心乱了。

    应天府的寒,吹拂到胡惟庸心上,却是暖意。

    优势在我!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