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天子守国门,归还天师位-《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这些都是大明坚不可摧的铁壁。

    “咱们能看明白的道理,蒙古人没有道理不懂!

    他们如此猛攻,总要有个目的!”

    姚广孝和张异,一个提出问题,一个试图解答问题。

    “那是什么目的呢?”

    “如果不是为了攻破大明的防线,那能不能说,他们其实是想牵制住我大明的军队?”

    “比如,造反?”

    心心念念以造反为事业的姚广孝,终于提出了他自己的设想。

    张异一激灵,一个疯狂的想法,从他脑海中冒出来。

    他瞬间冷汗直冒,排除掉所有不可能的答案,也许最离谱的那个,就是正确答案。

    造反,胡惟庸?

    张异脑海中第一个就想起胡惟庸。

    那个,他看着,完全和史书上记载不一样的胡惟庸,会按照历史的惯性,回到原点吗?

    “师父想到什么?”

    姚广孝发现了张异的状态不对,出声询问。

    张异的脸色阴晴不定,他自己也不确定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

    他的猜测,没有任何的证据。

    唯一靠得住的,就是历史上确实有过胡惟庸造反的痕迹,

    胡惟庸在他发动造反之前,早就被看他不顺眼的老朱给杀了。

    可是胡惟庸案,却在后来爆发之后,找出过许多证据。

    其中就有去信给蒙古人,让他们配合自己,还有联系倭寇……

    张异想着,如果因为他的出现,历史改变了。

    蒙古人确实是在配合胡惟庸,那他是不是已经在北京城等着朱元璋,等着造反?

    “你说,如果蒙古人在牵制前线的将军,那他们总要有个目的!

    也许是奇袭我大明的某处,也许是要刺杀某人……

    你说,那个人是谁?”

    姚广孝沉默了。

    “师父怀疑是谁?”

    “胡惟庸!”

    张异犹豫了一下,将胡惟庸的名字说出来。

    “为什么?”

    姚广孝眉头皱起,张异却答不上来。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属于胡惟庸的未来已经被他改变,他并不确定这个时空的胡惟庸,会不会走上原来的老路。

    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基于他的猜测。

    而且胡惟庸就算想要造反,难道他还能逃得过锦衣卫的监视不成?

    “你和胡惟庸在北京待过,你可曾觉得他有问题?”

    张异没有直接回答姚广孝的问题,而是反问对方。

    姚广孝若有所思,旋即摇头道:

    “这位胡相除了曾经想要拉拢我,没有其他值得在意的地方!

    而且,从他在京城的日子看,他的官声不错。

    除非师父能够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不然大概没有人会相信,那位胡相有猫腻……”

    张异默然,胡惟庸造反,确实不太可能。

    周通告诉过他,皇帝重点监察过胡惟庸。

    一个人想要造反,那么多的关系打点,不可能不露出蛛丝马迹。

    可张异总觉得不对劲,尤其是姚广孝都夸胡惟庸出世好的时候,他更觉得诡异。

    胡惟庸,也许会因为他的出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可他总不能因为自己,而将他的性格也改变了。

    既然性格不会变,那他如今的一切都是伪装。

    而他为什么能这么多年坚持伪装?

    他图什么?

    张异越想,越是觉得事情不对劲。

    “姚广孝,等到了北京,咱们要去查验几件事……

    别问为什么,照做就是!”

    张异将自己心中的疑惑,一一说给姚广孝听。

    姚广孝点点头,答应了张异要求。

    ……

    “皇上照常来京?”

    北京城,胡惟庸从凌说口中听到确定的消息,方才重重舒了一口气。

    朱元璋若是真不来了,他忙活一年辛苦准备的套,就要被皇帝挣脱了。

    失去这次机会,胡惟庸几乎敢肯定,他未来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

    而他无法兑现蒙古人的承诺,恐怕光是漠北传回来的消息,就够他诛九族!

    “行,那你去准备吧!”

    胡惟庸摆摆手,让凌说下去。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凌说此时也没有了以前的患得患失,而是更像一个亡命徒。

    等凌说离开之后,胡惟庸又喊来涂节等人,开始吩咐起来。

    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回头路了。

    顺天府的暗流,也开始涌动起来。

    胡惟庸做完这些,一阵疲惫的感觉侵袭全身。

    ……

    北方蒙古人的进攻,终归还是被徐达挡在外边。

    不过战争一时半会,也陷入胶着的状态,

    皇帝在蒙古军南下的第七天,到了顺天府城外。

    朱元璋看着前线的战报,也陷入沉思。

    如果说这是蒙古人的舍命一战,但前线表现出来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蒙军确实在骚扰大明边境,可是打法十分保守。

    这些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在拖时间。

    老朱也觉得事情有一丝诡异,不过他并没有衍生出太多的想法,只是将疑惑压在心底。

    迁都遇上这件糟心事,朱元璋的心情自然好不起来。

    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也不会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临近顺天,早在北京的大臣们,出城相迎。

    胡惟庸作为百官之首,就站在队伍的最前边。

    “恭迎皇帝!”

    胡惟庸跪在地上,领着百官高喊口号。

    城外,满是欢迎皇帝的声音。

    老朱表面平静,但他的心思也被前线的事情牵动,并不在意这些细节。

    不过,既然是迁都,该走的礼数还是要走一遍。

    皇帝微微颔首,胡惟庸示意。

    礼部的官员,开始引导皇帝按照规制,引导皇帝进行下边的礼仪。

    皇帝入京,哪怕是战争的阴影笼罩国都,顺天府的天空中,依然萦绕这喜悦的气息。

    历经十年之后,前朝的大都,终于还是成为了当年的国都。

    顺天府的百姓们,也重新感受到了身为首都人的喜悦。

    礼仪,有条不紊的进行。

    皇帝的车马逐渐靠近皇宫。

    张异身为国师,扶着他的父亲跟在队伍后边。

    姚广孝也不能随便离开,不过张异在融入队伍的时候,看见姚广孝找来老陌,老陌飞速离开……

    张异松了一口气,他不动声色,继续扶着老张往前走。

    关于心中的不安的感觉,此时他还不能说出来。

    朱元璋对他虽然很是信任,但张异能感觉到他在与皇帝相认之后,二人之间的关系微妙的变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