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火烧坤宁宫,拨乱反正-《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3/3)页

    胡惟庸呵呵笑:

    “所以咱们要马上将鲁王推上皇位,让他成为皇帝……

    有了大义的名分,前线那些军人会不会听徐达的话,都很难说……”

    ……

    汪广洋和胡惟庸一起回来的时候,百官的目光不由自主聚在他们二人之上。

    汪广洋尤其得到关注。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动,随着胡惟庸的主动站出来,大家伙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

    可胡惟庸能不能控制朝中的局面,这其实还没有定论。

    不说武将这边,他是不是能彻底掌控兵权。

    文官集团这里,也需要有人为他这件事的正统性背书。

    正统性,乃是造反是否顺利的关键。

    如果汪广洋不配合,哪怕胡惟庸将在场的人都杀了,他也是乱臣贼子。

    而汪广洋会支持吗?

    被所有人都盯着,汪广洋有些不好意思,他咳嗽两声说:

    “陛下遭遇不幸,但好在反贼都已经授首,本相建议尽快安排鲁王登基……

    如今蒙古人入侵,正是多事之秋。

    国不可一日无君……”

    他的话,引发哗然。

    谁都想不到汪广洋被胡惟庸叫走不久,居然会直接投降。

    “忠勤伯,好一个忠勤伯!”

    “汪广洋,你真实陛下的好臣子呀……”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胡惟庸的做法,很快就有官员跳出来咒骂汪广洋,不过他们的话音未落。

    凌说大喊一句:

    “原来这里还有晋王残党,杀了……”

    剩下来的锦衣卫闻言,直接拔刀。

    手起刀落,不久,一些人倒在血泊之中。

    汪广洋的身体颤抖,这里有许多人,可是他的同僚,甚至有他的好友。

    可是面对这种原则性的问题,大家的立场终归不同。

    他看看其他人,尤其是六部的尚书和中书省一众大员。

    这些人是文官的领袖,也是他要争取的关键。

    “几位大人,借一步说话!”

    汪广洋将一众中书省要员,六部尚书和御史台的人都叫到一边。

    胡惟庸面带微笑,任由汪广洋行动。

    “汪大人,您今日……”

    等一众人走到边上的时候,众人望向汪广洋的目光,十分复杂。

    有鄙夷,有不屑,也有不解。

    “老夫虽然不齿今晚之事,却也被他说服了!

    本相服的不是胡惟庸,而是为了我圣学的传续,也为了天下读书人的利益……”

    汪广洋一开口,就将冠冕堂皇的理由搬出来。

    在场的人,谁都不是三岁孩子,也没有被他唬住。

    不过等汪广洋分析完如今的局势,他们都沉默了。

    或者说,心动了。

    “陛下是吾等主君,我也明白诸位的感受。

    然陛下这些年,已经走火入魔,已将我等视若寇仇。

    所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诸位大人扪心自问,陛下这些年,把咱们当什么?

    本来,此事若是针对咱们中的个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如果陛下要断的,是天下读书人的未来,诸位又当如何?”

    汪广洋的一番话,换来了对面一片沉默。

    胡惟庸刀剑虽利,却也没有完全杀怕眼前人。

    他们也许没有第一时间跳出来,可是他们不服。

    但汪广洋一番话,却将他们都说服了。

    人皆有立场,他们是人臣,也是士大夫,是读书人。

    自古以来,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士大夫。

    大家早就形成了一套共治天下的潜规则,而老朱却想打破这套潜规则。

    在胡惟庸动乱之前,君臣之间的关系,其实早就有点势同水火的意思。

    有汪广洋提点,他们突然觉得,朱元璋的死,未必不是坏事。

    他死了,连能继承他意志的太子朱标也死了。

    朱元璋所推动的改革,也就戛然而止。

    无论是开启民智,还是所谓的商业化,在这些人心中,都是异端。

    儒教文明本就是扎根于地主阶级的利益上萌发的,农耕,才是这些士大夫心中的根本。

    朱元璋死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政策就不用执行了。

    他们依然是可以和君王共天下的士大夫。

    “这未尝不是,拨乱反正!”

    汪广洋一句话,让他们彻底心动。

    对,拨乱反正。

    老朱死了,一切的该都都回到原点,回到他们熟悉的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才是天下读书人的最优解。

    汪广洋见他们的目光柔和下来,知道自己的劝说成功了。

    但有些事情,他们还放不下,那就是所谓的牌坊。

    “咱们也不是背叛陛下,毕竟朱家的血脉还传下来,好好辅佐鲁王殿下,教导他正确的为君之道……

    且,胡惟庸看起来,有不臣之心。

    我等暂时妥协,也是为了保全主家的血脉……

    诸位大人,忍辱负重呀!”

    背叛这个词不好听,换成忍辱负重就顺耳多了。

    其实在场的老狐狸也明白,胡惟庸将鲁王提上来,安的是什么心眼。

    当年小韩王落水的把戏,也才过去多少年?

    老朱家的这个孩子,能不能长大都是另说。

    可如果他们能争取,保住这家伙的性命,也算是对得起朱元璋了吧?

    就算保不住,那也能安抚他们本来就不多的良心。

    汪广洋既让他们维护了利益,也保住了他们的面子,还给了他们一条自欺欺人的理由。

    这些人的目光,马上变得柔顺起来。

    不管如何,拨乱反正,才是天下读书人的根本利益。

    老朱死了,无论是谁当皇帝,他们这些臣子都能获得好处,甚至,对比朱元璋。

    胡惟庸这个造反上位的皇帝,为了稳住天下民心,会让给他们更多的利益。

    “就听胡相的,咱们忍辱负重,保住陛下的血脉!”

    权衡利弊之后,众人脸上,变得正义凛然。

    明明是妥协,却说成忍辱负重。

    汪广洋点头,能说服这些人,就算是说服整个文官集团了。

    他们差不多都是彼此派系的大佬,其他人,会交给他们自己说服!

    过了一会,在百官的瞩目中,汪广洋带着众人回来。

    他们朝着胡惟庸行了一个礼:

    “还请胡相早点安排新皇登基……”

    ……

    顺天府的秩序,很快稳定下来。

    皇帝坐在一处酒馆中,听着酒客的消息,眼中满是讽刺。(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