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人性考验,另一场靖难-《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1/3)页

    “朱棣和蓝玉挟五万大军回京……”

    顺天府,张异和姚广孝师徒二人,对视而坐。

    姚广孝手执白子,刚要落子,发现自己早就输了。

    他随口分享最近的情报,张异一阵无语。

    历史的惯性,似乎总会将命运拉回到原来的起点。

    “如果没有师父救下陛下,这次宁王回来,就顺其自然夺下天下了!

    只是陛下却依然不忘考验他,这考验不好过!”

    姚广孝将棋子收回,重新布局。

    张异听闻姚广孝的话,却哭笑不得。

    如果他那天没有救下老朱,朱棣这次回来,大概就是一场新的靖难。

    只是命运弄人,老朱还活着,他的皇帝之梦,终归是镜水月。

    “陛下明明已经控制住了局面,却迟迟不肯现身,他除了徐将军,几乎没有知会任何人。

    难道他就不怕,这大明江山,因为他的假死,而陷入混乱之中?”

    张异闻言道:

    “也许,他就是想看看,有哪些人能经得起他的考验……”

    姚广孝闻言,沉默了一会。

    “师父,贫道听你说过一句话,人性,经不起考验!”

    师徒二人又是一阵沉默。张异心里也不赞成老朱的做法。

    考验人性,就如当初与朱元璋谈到大明官员俸禄问题的时候,也跟他说过。

    大多数人,是经不起人性的考验的。

    哪怕是他的那些老兄弟,他的孩子,也是如此。

    智者不会去考验人性,甚至不会让这道选择题出现。

    张异倒是很想劝说老朱,可宫中的叛变,对于老朱而言,是个不小的打击。

    他最为依仗的锦衣卫,却成为差点造反成功的一环。

    老朱的性子本来就多疑,经历过这场变化之后,他最近越发朝着张异印象中万年的洪武皇帝靠近。

    这样的皇帝,张异并不喜欢。

    可他也不能劝人大度,毕竟那是天打雷劈的事。

    如今的朱元璋,就是想要看着天下诸侯的反应。

    儿子,老兄弟,还有其他人,都成为他的棋子。

    边军中,朱元璋惟一没有考验的人,就是他的老丈人徐达。

    一来是他相信徐达,二来是,他也承受不起徐达叛变的风险。

    “那其他人如何?”

    张异这阵子追随皇帝躲藏着,但他并不过多去过问皇帝的事。

    反倒是姚广孝,朱元璋对他越发信任。

    很多事情,都经过姚广孝的手。

    “天下各州府的官员,有六成已经被说服,拥立新皇。

    而四成官员,或咒骂胡惟庸谋反,或辞官而去!

    当然,也有更多的人没有表态,等着四殿下这五万大军南下!

    所有人都在等,等胡惟庸和宁王殿下决议生死!

    陛下这些年的改革太过激进,导致天怒人怨。

    胡惟庸造反之所以如此顺利,他能快速获得文官的支持,也是和此事有关!

    按照过去造反的惯例,胡惟庸这种权臣夺位,不说边军的武将,就是文官内部,也要对他口诛笔伐!

    如今别说其他地方,就是京城连御史台的御史都没几个出来说话。

    可想而知,这位胡相的行为,是真的得【民心】!”

    姚广孝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讽刺的意味。

    皇帝和士大夫之间的利益纠葛说起来复杂,但其中有一件事是十分明确的。

    士大夫定义的【民】,指的就是他们这些读书人和士绅的阶层。

    朱元璋将百姓定义为民,和士大夫阶层的认知是有差异的。

    如今,京城内的权力更迭如此平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也是老朱不得民心。

    张异望向某个方向,叹气。

    这次造反,对朱元璋身体伤害不大,可对于老朱的精神打击,却足以改变很多事情。

    “以后,要在陛下手底下办事,估计会更加麻烦!”

    在张异失神的功夫,姚广孝落下一子。

    ……

    “父皇!您还想看到什么?”

    姚广孝和张异正在聊着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也在进行一场对话。

    “老四已经南下了,他是为我们复仇而来。

    您明明已经控制住了京城的局势,可为什么还要任由他们闹腾?

    难道,您真打算让老四发动一场靖难?”

    关于靖难的事,朱元璋和朱标都知道。

    也是因为知道那场变故,朱标失去了一个本应该是他的妻子的女子和一个未出生的儿子。

    尽管事情没有发生,但朱标对朱棣的情感,多少总是有些复杂。

    毕竟,老四杀了他的儿子,然后夺去了皇帝之位。

    年轻的朱棣,自然没有靖难之时的燕王那么多的的班底,他甚至在军中,也只是个小将而已。

    但如果自己和皇帝真的不在了,朱棣这次夺位成功。

    他未来的路,会比靖难容易许多。

    看着自己的弟弟为自己报仇,朱标总感觉有些不真实。

    “张异总说老四的天赋不错,朕这次就好好看看……”

    朱元璋沉默了许久,终于回答朱标的问题。

    “可是父皇,您为了看一眼这天下,可是要因为您的决定,生灵涂炭呀……”

    朱标上前一步,哀求朱元璋。

    “如果朕和你死在武英殿,你才会见识到,什么叫做生灵涂炭……

    行了,你等一等,朕想要看到的东西,目前还看不到……”

    从皇帝身上得到答案,朱标脸上满是失望之色。

    不过,朱元璋心意已决的时候,他知道事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

    ……

    京城,皇帝的国丧还在继续。

    民间,也弥漫着一股悲伤的情绪。

    关于皇帝遇刺的流言,早就传得满天飞,在官府的压制之下,再无人敢去谈论这个话题。

    这几日,朝廷做过最多的事,就是锦衣卫带着兵马司的人,四处抓人。

    尤其是曾经和龙虎山与春秋学院相关的人,被抓了不少。

    民间百姓,人人自危。

    但也有不少人自发地祭奠皇帝。

    这些百姓,大多数是从南方被迁徙过来的人,他们见证过十年天下的改变,也在送别他们心中的皇帝。

    几日后,新皇登基。

    朝廷的圣旨飞速发放各地。

    百姓们眼见许多皇帝定下来的政策,被毫不犹豫的废除。

    他们才能感受到原来洪武皇帝做下这么多事?

    尤其是,很多人并不需要别人代读,就能看懂官府的公告,已经表明了他们的不同。

    也就是短短几日的功夫,

    他们才明白洪武皇帝的可贵。

    “报纸也没了……”

    最让大家怅然若失的,就是《日月时报》从生活中消失了。

    作为曾经皇帝的喉舌,也是文臣士大夫们最恨的渠道,

    胡惟庸在夺取权力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日月时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