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正好要想办法解决酷热呢。 不成想,又触发了系统的隐藏任务。 三天前。 他刚命人把玉米和红薯送进了宫里面。 把玉米和红薯的产量。 以及种植方法等写在了一封信里。 交给了李世民。 这推广玉米与红薯的隐藏任务还没有完成呢。 想不到这第二个隐藏任务就被自己给触发了。 就算没有这个系统任务。 李宽也会想办法,如何解决酷热。 他可不想被活生生的热死。 他身为大唐的皇子。 也不愿意百姓被热死。 面对这能把人热死的夏天。 如何才能纳凉避暑呢? 话说。 李宽知道吃冰纳凉,并非后世的现代人的专属。 起初。 舌尖上的降暑是帝王高官们的专享。 早先人们没有掌握夏季制冰的方法,所以需要家中有地下冰窖。 隆冬时节把冰块放入储备,来年盛夏启用。 直到唐朝末期,人们发明了硝石入水吸热制冰。 这个发现,让反季节造冰变成现实。 冰沙开始走进街头巷尾,走进寻常百姓家。 现在才是李世民当政的时期,距离这个大唐末期还早着呢。 虽然硝石入水吸热制冰,直到大唐末期才出现。 不过我既然穿越到了大唐。 那么。 我就让硝石入水吸热制冰之法提前出现吧。 想到了这里。 李宽并没有立即行动,命人去找硝石。 而是还在思考着。 在古代。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纳凉避暑的。 他记得。 宋朝时。 小摊贩吆喝的冰沙中已经添有水果、果酱了。 牛奶冰淇淋的问世是在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发现。 在牛奶中加入冰块。 冰会凝成像沙泥一样,入口即化。 口感很好,这就成了最早的冰淇淋原型。 而后世的现代人用来储存雪糕的冰箱, 其实古人也早早就用上了。 别看古代不通电,但是古人确实是有“冰箱”的。 这个看着就很有年代感的文物,名为冰鉴。 作用就是古代的小冰箱。 李宽并不是历史学家。 他之所以知道古代有冰鉴的存在。 那是因为他曾经看过一档考古探宝的电视节目。 节目里。 考古队,发现了冰鉴,这冰鉴经过专家的认定。 确定是来源于战国时期的产物。 冰鉴降温利用的是内部的双层设计。 它的内部有一枚缶,夏季,在鉴与缶之间装入冰块。 然后再往缶内倒入液体,就可通过外部冰块传递温度,起到降温的作用。 冰鉴是王侯贵族使用的高端家庭用具。 但到了清末,普通市民的家里都有了功能类似现代冰箱的冰桶。 冰桶内采用导热性很弱的铅和锡,延长冰块使用时间。 除了吃东西可以降温,古人们对环境中的物理降温也很有追求。 这里还要提到一位皇帝——雍正。 正是因为他的挑剔,从而有了早期人力机械风扇。 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杂活作》记载。 雍正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雍正帝下令做风扇一把。 之所以有这个提案。 是因为雍正嫌扇扇子的奴才身上汗味严重。 为了让出汗的仆人离自己远一些,他提出在扇柄上增加一根拉绳。 然后在屋子的北墙开一个口子,让拉绳沿洞口伸出屋外。 这样,宫女太监就可以在外面通过拽动绳子扇风。 原理类似老式电影放映机。 除了扇子。 古人还为自己做了别致的“空调房”。 他们利用冷水循环,水车送风。 这种以水降温的凉殿,便是皇宫中另一种消夏方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