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南北分榜!” 当中书省的官员们读到此处的时候,已经彻底懵逼了。 科举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科举有两榜的事情,可是大明的皇帝,却颁布了这么一个榜单。 李善长看到这道圣旨的时候,手都是抖的。 深宫中那位皇帝的想法,犹如九渊,深不可测。 “南北分榜,两个状元,两批进士?” “陛下是怎么想的,这不是胡闹吗?” “慎言……” “可是,可是,前所未有呀,这陛下是为什么……” 中书省书瞬间变得如菜市场一般,乱成一片。 比起算学入科举。南北分榜这件事简直就是要了百官的命。 算学入科举,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这些官员而言,是一个信仰问题加一点利益问题。 可是南北分榜,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问题。 本来,南北分榜,至少会有一半人高兴,一半人忧心。 但比较讽刺的是,诺大的中书省,几乎都是南方人。 朱元璋还没统一北方,就已经明确了一个基调,就是他要将资源朝着北方倾斜。 “不行,我要去找皇上说道说道……” 已经有官员愤而起身,准备去找皇帝理论。 他一说话,其他人也跟着站起来。 面对如此重大的事情,不管中书省中的老狐狸如何勾心斗角,此时都必须站队! 其中有一个人很尴尬,那就是杨宪。 他是山西太原人,大概也是中书省少有的北人出身,可是在官场上,他却属于南方的另外一派。 “杨大人倒是不用去,毕竟你……” 杨宪被其他人盯着,头皮发麻,他眼珠子一转,却笑起来: “既然诸位大人都要去,我也跟去看看!” 此时,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望向坐在中间的那个人。 “李大人,您也说句话……” 最终,还是杨宪挑头,开口询问李善长。 李善长神色木然,最终点点头。 虽然科举怎么改,严格来说跟他并无太大的关系,但他的班底,前来投靠他的人,大多也有自己的立场。 如果他不做表率,大概会寒了许多人的心。 李善长站起来,点点头,带着百官出走。 中书省的大员们,一起朝着皇宫去。 路上,不断有人知道南北分榜的消息,有更多的官员,自发前往。 “陛下!” …… 朱元璋在御书房,脸色铁青。 他在不久之后,已经收到了官员们跪在宫门口的消息,李善长为首,刘基随后前来。 关于科举改革的事,算学入科举没有引发哗变,南北分榜却做到了。 “公平,从来不容易!”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让太监出去。 “父皇,这件事您是不是操之过急了……? 科举之事本来也要几年之后,您此时祭出南北榜,难免对动了朝廷根基!” 朱元璋沉默,旋即摇摇头: “如果没有许存仁那件事,没有算学入科举,朕不会如此冲动,可是大势已成,此时推出南北榜未必不是好时机,若是再过几年,效果就没那么好了!” “什么效果?” 朱标刚问出话,却自己领悟了。 他低下头,不再言语。 “让他们进来,朕倒要看看,他们想要找找朕要什么结果?” 朱元璋脸色发沉,他从来不是一个好说话的皇帝,逼宫这种事,除非事件本身真的动摇国本,他是绝对不会退让的。 不多时,李善长,刘基带着百官前来,乌泱泱跪在御书房前。 朱元璋从御书房中走出来,脸色平静。 “哟,都来了?” 皇帝脸上已经看不出喜怒,只是他讽刺的语气,反而让百官摸不清头脑。 “说吧,都已经搞逼宫这一套了,怎么现在不敢跟朕说了?” 朱元璋环顾四周,发现百官迷茫,他们彼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有人当出头鸟。 刘基此时,主动站出来,说: “陛下,我等为南北榜而来!” “哦,伱说说!” 朱元璋挥手,让太监送了一把椅子过来,然后坐下去。 刘基低下头,说: “臣等以为,南北分榜,有违公平,自古以来,从未有王朝行南北分榜之事, 历朝科举,向来是择优而去,凭本事取得功名,强行将科举分南北,未免有歧视之嫌? 臣肯定皇帝慎重考虑,收回成命!” “对呀,对呀,大家凭本事考,为什么要分南北榜?” 刘基说完,他身后的官员跟着议论起来。 朱元璋面对如此情景,神色未变: “李善长,你都带着人来了,你不说两句?” 一直坐看刘基当出头鸟的李善长被朱元璋盯上,也不得不起身! “臣以为,陛下这件事不必急着做决定,反正如今天下未定,开恩科也不急于一时,所以老臣以为,这件事不如暂且搁置?” 朱元璋闻言笑,李善长这个老狐狸比刘基更加理解自己。 他没有选择硬刚,而是想将这件事拖得不了了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