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后怕? 朱标想过许多可能,却没有想过皇帝会说出怕字? 朱元璋拿起茶杯,品了一口茶,淡淡道:“朕是庆幸,这南北榜一事,张异提前告诉朕! 以前朕决定推动南北榜的时候,尚且看不清这件事的重要性。 朕想要当那千古一帝,想要弥合南北,但朕从来不觉得这件事很迫切。 朕估摸着,就算多几年少几年其实也行。 只是听说了寒冷期的事,才真正让朕感觉到,这老天爷的可怕。 沧海桑田,时局变化,原来老天爷终究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操弄一切。 朕在想,如果寒冷期的事情是真的,那么迁都北地是必然的结果,可是如果迁都北地,却有一个隐患必须解决。” “父皇,是什么?” “权和钱。” 朱元璋道:“寒冷期引发的游牧民族入侵,咱们大明需要长期陈兵北境,抵御外敌。然,如果君王离军队太远,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长此以往,容易造成边军尾大不掉的局面。 若是想控制这个局面,将都城安置在北方,国都在北方,可以节制边军。” 朱标点头,张异刚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是自己明明也听了,为什么却没有听出别的什么事? 老朱知道他没想明白,继续说:“可张异也说过,随着寒冷期的到来,华夏的龙气在南方。南方才是天下的经济重心。 这北和南,分别代表兵权和财权。 如果大明定都北方,天下是稳住了,但又远离财富。 南方那些人,对朕的恨意可是不低。朕从登基以来,一直也注意平衡朝廷中的局势。 你真以为,刘伯温和李善长的争斗,朕是看不见? 帝王心术啊,重的就是平衡。 可朕失策在于,朕看到了党争的平衡,也看到了功臣和南方士子之间的平衡! 可这些人,都是来自南方! 朕唯独忘了南北之间的平衡!可这恰恰是未来最需要的东西! 朝廷远离南方,如果还任由朝中南人做大,没有制衡…… 未来发展起来,这局势恐怕就是朕来处理,都要难上加难! 所以朕刚才思索了许久,这南北榜之策,其实就是为朕将这个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在张异提起南北弥合之前,朱元璋也许本能尝试做这件事,可是他做得并不好,所以才会有原来的南北榜案。 只是张异提点之后,以朱元璋的政治智慧,他推演出这些隐患会造成多大的麻烦,其实不难。 朱标听得半懂不懂,老朱也没有为难他。 身为太子,他已经做得足够好,却还是不算成熟。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跟张异一般! “父皇,您真想迁都大都了吗?” 朱元璋摇摇头: “还没定,朕准备回头,去北方走一走! 今年本来想再去开封看一看,却被各种事耽搁了,如今想来,已经不用去了! 不过既然张异说大都,那朕就去大都看一看!” “父皇,万金之躯,岂可涉险!” 朱标闻言大吃一惊,想要阻止朱元璋。 皇帝前往开封没事,因为那早就是大明军队打下并控制的地方。 可是大都完全不是一回事,就算拿下大都,元军依然拥有很强大的军力,随时可以反扑。 这是以身涉险。 “放心吧,朕好歹也领了这么多年的兵,不是鲁莽之人…… 朕只想想去看看,这大明的处境是否真如张异所言之难! 如果难……这老天非要给朕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朕也要用手里的剑,给你们这些后辈砍出一条康庄大道! 这天不庇佑大明,朕逆天而行又如何?” 朱元璋说到此处,一腔豪情壮志,再不掩饰。 朱标眼中全是崇拜紫色,他仿佛看到了那个在战场上厮杀,浑身浴血,却将他高高举起的父亲。 “儿臣愿随父皇前往,用脚丈量我大明的河山!” 老朱闻言笑,他正想说些什么,此时张异已经从外边跑回来。 “叔叔,我让邓师兄去陈记买点烧鹅,再配点酒水,您看可行?” 朱元璋父子对视一眼,直觉停止了正在聊天的内容。 老朱哈哈大笑: “可行,可行,你坐下吧!” “对了,我听说伱这《算学十二册》如今已经在各州府刊印,我在外地也能看到学子们去抢着买教材的消息! 易先生,如今你张异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名人! 但就是可惜,皇帝不公布你的名字!” 张异嘿嘿笑: “不公布名字才好,这种虚名要他作甚! 若那些读书人知道《算学十二册》出自龙虎山,不知道又要闹出什么幺蛾子? 能把事情推下去就行, 修道人当虚怀若谷,深藏功名……” 见张异自吹自擂,朱家父子露出鄙夷的表情。 张异自己吹不下去,自己捧着肚子笑,朱家父子莞尔,跟着笑起来。 “其实吧,赚钱才是王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