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惜叔叔不干书行的买卖,小子我只能去找别人谈生意……” 张异并不拿老朱当外人,他将自己跟孔讷和陈珂合作的事情说出去。 朱标父子虽然知道,却也暗自咋舌。 这小家伙的套路是一套一套的,孔讷那点城府被张异卖了都不知道。 不过对于张异执着于出书卖钱,老朱也有点兴趣。 他这些东西,能卖多少钱? 书商严格来说,也不算是什么了不得的生意,因为天下识字的人终究是少数的缘故, 其实它的消费群体是有限的。 加上书籍的定价太贵,老朱很怀疑张异是不是会空欢喜一场! 不过见他如此兴致勃勃,他们也不会去泼冷水。 “买教辅,卖卷子,这可是个刚需市场,叔叔你别不信,我今年靠这个起码能赚几千两银子!五千两应该有……” 几千两银子不是小数目,明初粮食很贵,按照市价一两银子目前可以购买二石粮食。 也就是说,张异有信心今年可以赚到将近一万石粮食? “我不信……” 朱元璋打击了张异一下,问: “赚钱的路子这么多,你怎么就热心去做这件事?说起赚钱,靠写书能赚到的钱,终究是少数……” “因为我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 “什么梦想?” “考哭天下考生……” 朱标和朱元璋一愣,旋即才明白张异是在开玩笑,登时哭笑不得。 “叔叔说这不是一门好生意,其实我觉得这门生意可不得了…… 要不是我不能直接出来做买卖,我肯定要当书商。叔叔莫小看书商的能量! 如果运作得好,这些家伙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清名,可让人名留青史,也可以让人遗臭万年!” 朱元璋本想转开这个话题,一听他直接来劲了。 “细说!” 张异想了一下,说: “笔杆子是能杀人的,那些读书人报复起人来,也是阴狠无比! 他们报复人最常用的手段,自然是利用自己垄断文化传播的权力,用笔杆子杀人…… 而这些家伙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在自己的书造谣…… 譬如憎恨皇帝的,等皇帝走了出本书,故意给皇帝编造点段子,这很正常吧? 或者,如果我对某个大家闺秀爱而不得,用她的名字写本话本,将她写成人尽可夫的荡妇,又如何?” 张异举的例子,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 也是某些读书人经常干的勾当,武大郎和潘金莲,明明是非常正派的人物,却因为一本《金瓶梅》成为绿帽王和人尽皆知的荡妇…… 类似的例子,其实不是个例。 只不过有机缘能让后人知道的书籍,毕竟只是少数。 “就跟说皇帝鞋拔子脸的人一样吗?” 每当张异说出其类似的事情,皇帝就过不去鞋拔子脸这个门槛? “嘿嘿,谁知道呢,也许皇帝真是……” 张异话没说完,就感受到朱元璋快要杀人的眼神,赶紧闭嘴! 算了,还是不要在这个事上刺激黄叔叔了。 朱元璋也主动询问: “你说的这个,似乎和你上次提倡的水军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并不相同!水军的方法,是利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特性,加入自己想要植入的讯息,以完成操控舆论的目的! 这种方法很高级,但严格来说在这个时代缺乏足够的平台! 可儒家那些人读书人的操作手法,就正常多了,他们本来就垄断信息的传播权,也不缺平台!” “平台?” 朱元璋早就习惯了张异时不时会蹦出一个个奇怪的词语,什么信息,传播这些不说, 平台朱元璋相信这绝不是字面上他理解的含义。 “大概就是,能让他们施展的舞台……譬如,书商从某种意义上,也是那些读书人提供了信息传播的平台! 读书人手中掌握文化的垄断权,可是传播这种事,有时候非常玄学…… 你呕心沥血写的书,谁也不敢保证能流传下去! 而书商就能帮助你完成这件事! 尤其是元末开始,元曲逐渐趋向于被改编成话本,这种有趣的传播方式,更容夹带私货…… 举个例子,假如我写一本书,隐约以当今陛下为原型,然后暗示陛下是玄武转世,来到这世间就是为了弥合南北,让天下汉人归心…… 只要故事写得有趣,皇帝是玄武转世的形象级深入人心! 这可比什么朝廷的官方宣传有用多了! 如果再找几个说书人,在天下酒楼都说这本书, 您说,这效果如何?” 朱元璋登时汗毛倒竖,张异这个方法好像确实可行。 只是单纯的制造谣言,在某些特殊的事件中确实可以做到,但咱们定制谣言,那就和朱元璋在他那个小酒馆的试验不谋而合。 其实张异所用的手段并不新鲜。 民间宗教造反的时候,往往也有过类似的手段。 但怎么用,搞清楚背后的逻辑,那才是一些手段上升的学说的关键。 张异的《传播学》被老朱重视,是因为他将这些东西系统整理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这小子主动讨论《传播学》,老朱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张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