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一句话省却百年努力-《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1/3)页

    南北榜方案出来之后,老朱为了促进北方振兴,他做出一个一个历史上没有的神来之笔,那就是科举移民!

    凡有心功名的南方学子若是觉得皇帝侵犯自己的利益,可将户籍迁徙北方!

    开恩科之前迁徙者,以后可以适用北方户籍。

    这个决策,就是张异这种穿越者听着,都觉得老朱十分牛逼。大明的士林之中,老朱的这个政策更是引起极大的讨论。

    攻击老朱的大儒和学子不少,可是大家的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从南北榜方案出来,因科举迁徙到北方的士子不少。

    这还是因为大都未定,当时人心惶惶的情况下迁徙的人口,等大明拿下大都之后,又有不少人决定迁徙北方。

    如今已经过了八月,马上就是九月。

    北方已经快要入冬,所以这股风潮暂时还没达到高峰期。

    皇帝估摸着,明年开春,迁徙北方的商人、读书人估计还有不少!

    皇帝将这种现象叫做科举北迁,北迁一事一直是他最为得意的政绩之一,但朱元璋其实也头疼一个问题。

    因为张异说的寒冷期,其实北方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是注定的。

    农耕社会的经济地位,往往是由最基础的农业来决定的。

    也就是说,北方的农耕其实一直成问题。

    就说粮食产量来说,北方的主要作物是麦子,同样是主粮。

    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差距太大了。

    小麦的亩产撑死一石,大部分的田地连一石都没有。

    水稻的话,亩产正常情况下都是比小麦高的,同样是最好的土地,哪怕就是张异号称的如今还没将地力发挥出来的眼前,1.7石的亩产,产量就将近小麦的两倍。

    这就意味着北方和南方就算情况相同,粮食产量都是南方的一半,更不用说北方如今的生产环境,更是不如。

    大明目前的情况,是整个华夏许多州府别说给朝廷交税,它们连养活自己都难。

    地方难,朝廷也难。

    所以就算农民起义,还是时有发生。

    皇帝想过迁都北平之后,他也一直在算经济账。

    迁都最难的问题,还是粮食的安全。

    漕运必须开起来。

    海运也不能落下!

    可是就算加上这些,如果整个北方都需要南方输血,那也太难了。

    只是水稻北迁几个字,就让朱元璋如遭雷击。

    他赶紧追问:

    “我没听清楚,你说水稻北迁,北方也可以种水稻?”

    “是呀!”

    张异理所当然的样子,水稻至少在北方的一部分地方是可以种的,这个一部分,甚至包括了后世华夏粮仓之一的东北。

    只是在大明以前,严格来说在康熙推广北方水稻之前,

    大家认为北方不能种水稻这件事,是天经地义。

    水稻性喜湿热,这是常识,也是因为这个【常识】,加上人口流动不算频繁的原因,从没有人想过这件事。

    后来,万历年间,确实也有人提议将水稻种往北方,以缓解朝廷的压力。

    只是那时候,文官集团早就盘根错节,势力壮大,加上朝廷税收的不合理,从官员到百姓,都反对此事,关于北方种水稻的事情被搁置下来

    一直到了清朝,康熙这个喜欢农耕的皇帝出世,才将这件事落成!

    朱元璋一脸懵逼,所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不需要一些别的前置条件?

    他再三反复向张异确认,得到肯定答案之后,老朱的表情跟日了狗一般。

    如果说需要很多前置条件,他大概可以理解推广水稻之难。

    可仅仅是因为没人去说,没人去试,那他就觉得太冤了。

    只是这个小小的改变,就可以将整个华夏北方的潜力发挥出来,这间接上也是能改变大明国运之事。

    凭空多出将近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这是何等恐怖的数据。

    如果加上张异说的各种种植的小方法和沤肥技术的改善,说不定还真能成事?

    沤肥之类的技术先不说,光是水稻能种过去这件事,就够皇帝兴奋得睡不着了。

    “如果你说的是真的,那我黄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北平买地,这件事,老子干了!”

    朱元璋手握拳头,激动不已。

    “要不是我张家的根基在南方,也我想去买一点……河北那地方被蒙古人当成牧场,都快杀空了……

    虽然如今有点穷山恶水,但华北平原绝对有潜力可挖,比不上江南,可也绝对不差……

    叔叔可以多买点!”

    大明朝的都城肯定是要迁徙过去的,最多就是朱棣登基的时候。

    老黄叔估计是享受不这些福利,可是黄家哥哥一定是能吃到好处的。

    “对了叔叔,你福建如果有路子的话,去福建找占城稻作为种植的主要品种,在杂交水稻出来之前,这玩意还是非常好的……”

    福建?占城稻?

    朱元璋默默记下,今年是洪武元年,福建是老朱去年年底才打下来的,相比起经营多年的江南,福建对于老朱来说,也是新的领地。

    也是因为攻打福建,大明算总还留着一些水军的底子。

    这也是老朱敢给沐英凑出船只的底气之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