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二道贩子! 这个比喻十分粗鄙,但朱元璋却莫名觉得贴切。 “百姓团结在宗法社会的架构下,宗法和族规就是他们的法,地方上,有威望的乡绅,往往能影响到从地方走出去的官员。 这些人同样在这套规则下长大,虽然从儒教那里学了另外一套道理,可并不影响他们对宗族的依赖! 这些人出则为官,退则成为地方的乡绅。 为官,他们为儒教争利! 为士绅,他们却可以利用自己背后的民心,去获取更多的利益! 明明是朝廷定下来的政策,到他们手里,好的,就是为百姓谋福祉。 坏的,就是朝廷无能。 上可以挟民意对抗天子,下可以借助天子的权威镇压百姓。 只是可笑的是,无论是上层的朝廷还是下层的百姓,其实都是吃亏的……” 朱元璋面面沉如水,想听张异继续说下去。 张异问: “叔叔是否觉得我为朝廷抱不平? 其实不是,贫道觉得这其实是它活该。 君王收税,就相当于码头那些混混收商家的保护费,不管如何,既然拿了钱,就当有义务保人平安…… 如果将百姓当成牲畜,国法不正! 那就不用怪百姓不信任朝廷。 在这三者的关系中,惟有百姓是没有选择的……” 张异说到这里,也不准备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下去。 这是一个意义不大的问题,哪怕是皇帝想要改革,家天下的属性,加上生产力不足的关系,就算是朱元璋也不可能扭转这层社会关系。 “那如何改变呢?” 老朱突然问了一句,张异意味深长地看了对方一眼。 黄家叔叔似乎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 这已经超出了他所持的立场,应该有的态度。 “很简单,当天下的生产力可以初步摆脱农耕,而进入工商业发展,百姓可以不依靠宗族获得温饱之后,基于农耕社会而凝聚起来宗族关系会有一定的解脱。 这是前提,当这个社会关系开始出现松动的时候,皇权才有掌控基层的可能。 将百姓的民心从士绅那里拉过来,除了需要温饱,也需要安全,所谓安全者,法有所依。 百姓纳税,就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 若是朝令夕改,民心不可得也! 以上说的,为上策! 咱们大明现在基本的情况,却不可能实现! 而我估计,咱们那位陛下借助海盗案,很有可能要推动改革…… 对于士绅的警戒,陛下不会等到一切条件成熟,他也许会用另外一种方法,先加强对基层的掌控!” “什么方法?” 朱元璋确实如张异所言,他不如张异能窥见未来,从上帝视角去回顾历史。 但从海盗案案发过程中,那些官员的动作,他隐约感觉到了危险。 这种危险,来自于基层的士绅对于朝廷的影响。 连刘基这种在老朱看来是真正有家国情怀的人,也会忍不住想要干涉海盗案。 生活在华夏,每个人,包括他老朱在内,都在宗法的笼罩之下…… 这所谓的皇权不下县,宗法社会。 在他成为皇帝之前适应的东西,如今看来却非常不顺眼。 他想要改革,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做起? “如果暂时完全控制,不如换一个思路,既然朝廷暂时控制不了基层,那不如将基层的打散……” “打散?” 这两个字,朱家父子二人闻言表情各异,老朱是隐约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张异给他的启发十分重要。 而朱标则是一脸疑惑。 他想不通,显得有些着急。 身为帝国储君,未来的君王。 君权和相权的争斗,中央和地方的斗争,是一个君王的必修课。 “其实,皇帝为什么要放任杨宪在江南的大地上屠杀。 终元一朝,蒙古人对汉人的统治虽然残酷,可却有一点,那就是因为他们懒得管理,整个元朝对地方是放权的。 不拘官员,乡绅,都拥有极大的权力,甚至武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