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朕肚子里的蛔虫,有法可依-《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难道朕这点小心思,后世的史书上有写?”

    朱元璋自顾抱怨了一会,也去换了衣服。

    不多时,父子二人出宫,前往清心观。

    “稻谷开始接穗了……

    今年收下来的稻种,明年种下的话,就可以看出有没有改进的品种!

    再以此类推,多次杂交!

    也许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种子!”

    清心观中,由老张开张之后,道观总算对外营业。

    不过父子二人并没有在前边守着,而是将看门的任务交给家庭地位最低的张宇初。

    张异这阵子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跟踪稻田里的水稻情况。

    他自己良田里的占城稻,产量十分喜人。

    这个可以算是改变华夏农耕进程的稻种,对比目前大明主要种植的稻种,几乎有压倒性的优势。

    去年跟张异打赌的佃户们,早就痛痛快快地跟地主老爷认输了。

    不过他们输得开心,因为农作物在张异的指点下,产量确实几乎翻倍。

    翻倍呀!

    这对大多数的农民来说,这就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幸福。

    而后来那些种不上占城稻的佃户,都开始找张异留种了。

    占城稻的推广,应该是自然而然之事。

    张异估算,如果没有朝廷介入的话,占城稻正常推广,就算在江南地区,也要十年才能真正铺开。

    如果官方介入,可能会少一点时间。

    不过怎么让官方介入,那就是一个比较技术性的问题了。

    农耕,虽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可是,真正重视农耕技术人却不多,他想起前世关于水稻北迁,明明是好事,却愣是因为士大夫阶层和朝廷税法不合理,导致百姓不愿意配合,最后把水稻北迁的大推广,推后到康熙年间。

    不应该呀!

    张异感慨,同时琢磨着怎么将占城稻呈现给皇帝。

    其一,通过黄和的路子,其二是老爹,其三……刘伯温有阵子没来了……

    “你在想什么呢?”

    张正常打断了张异的胡思乱想,他才将将注意力放回到药园子的稻种上。

    这些杂交过的稻种,代表着希望……

    张异不求能弄出多厉害的品种,能随出类似康熙的御稻那种稻种就行……

    杂交这种事是个长期的工作,绝不是一蹴而就。

    就在父子二人忙碌之时。

    外边有人通报,黄家父子到访。

    “叔叔,黄家哥哥!”

    张异回头,跟朱元璋父子打招呼。

    “这是……”

    朱元璋看着已经开始有稻穗的稻谷,也来了兴趣。

    当稻谷有穗之后,每一个品种的区别,马上就体现出来。

    这些品种大部分都是张异从各地收集过来的野稻种,产量可以说都是一言难尽。

    不过接穗之后,朱元璋反而能直观看出每种品种的不同。

    有些种植颗粒饱满,有些品种高大无比。

    张异指着说:

    “我把这些都杂交起来,期待有不错的成果!”

    虽然听不懂,但老朱还是很认真的将张异的话记下来。

    他此时才想起,自己宫里好像也弄了个类似的地方,但他忙起来早就忘了……

    “占城稻的推广也很成功,按照佃户们的说法,只要不是天灾人祸,一亩二石到二石半的产量问题不大……”

    张异随口报给老朱一个数字,老朱愣住,旋即开心地笑起来。

    “这是你田里的产量?”

    “嗯,虽然只是估算,但大差不差!如果真的如此,那占城稻应该好好推广了……

    叔叔有路子,将稻种贡献给皇上吗?”

    朱元璋闻言,道:

    “也许有,但未必会重视,我可以试试!“

    “那我也用我的渠道试试吧,等回头稻谷成熟了,我拉上刘伯温去田里看看……”

    “等收割了,也带我去看看……”

    目前天下种植占城稻的地方,只有朱元璋在北地的皇田,宫里的实验田,还有分散的一些地方。

    且这些田地管理未必有张异上心。

    朱元璋自己也很想看看那让人激动人心的场面,如果占城稻和粪丹用得好,估计他的休养生息也会容易许多。

    “对了,你提起刘大人,我才想起一件事……

    这陛下关于商税的消息,我从我的渠道上知道,应该要推广了……

    你说要建的工厂,可不是忽悠我?”

    张异闻言一愣,这么快?

    他看了老黄一眼,黄叔叔的关系,有点薛定谔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