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们有什么好东西,也都是往北方搬,尤其是蒙古旧地,这百年来也受过不少好处。 以至于明明江南富庶,却被盘剥得给刘福通以“贫极江南,富夸塞北”的口号。 这百年来的资助,让北元就算失了中原,在蒙古依然留下不少力量。 这些力量不除,大明的边疆永远不得安宁。 “属下明白了,属下一定不负陛下所托!” “呵呵,行,咱们找个地方聊!” 朱元璋微服出巡,也不想太过高调。 常遇春一想,将皇帝带往自己的书房。 他知道老朱对蓝氏有意见,不让她搀扶自己,老朱却顺其自然,给他扶了一把。 这自然而然的动作,让常遇春感动不已。 君臣二人,就慢慢往书房走。 老朱入门,先是环顾四周,最显眼的设在书房里的佛龛。 灯火长明! “嘿嘿,这事小道长提示老常,老常今日之因果,乃是杀伐太多引起! 所以贱内去报恩寺给我求了一尊准提,为我消灾解难!” 常遇春提到此事,还有些害臊。 他是知道蓝氏那点小心思,蓝氏和张异有仇,连带着也不想沾染道门的东西。 明明应该去清心观求助,她偏要去佛门求尊菩萨回来。 朱元璋点头,他对这点小事并不在意。 老朱转身,参观起常遇春的书房。 书架之上,有许多书籍,其中兵书不少。 朱元璋拿起来一看,这些兵书不但有翻阅过的痕迹,还有常遇春的注释。 很显然,当年他给常遇春的建议,常遇春是真的听进去了。 从一个只凭气力大战的猛将,变成一个有勇有谋的统帅。 参与了常遇春的成长,也是老朱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他走到书桌前,看到笔墨未干的字迹,不由笑了: “哟,咱家的常将军,都会写兵书了! 好,咱们这些大老粗,起兵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后来先生们陆续让咱们去看书。 现在你们都成长起来了,都是名将了,也该给后世留下一些东西。 让其他人,也读一读在咱们写的兵书。” 他把常遇春说的面红耳赤: “陛下,您就饶了我吧,这兵书也是我听小道长建议,瞎写的…… 我说我可写不得这些东西,小真人跟我说,自古以来先贤留来的兵书,都是重道不重术! 高屋建瓴的东西有,但基础的东西,却少有人涉猎! 大家都往大了写,咱不如从小处下手……” 常遇春将张异那天说过的话,大略说了一遍。 朱元璋父子闻言乐了,并对视一笑。 以小处见大道,就是张异的修行之道…… 张异正在以他的道理,去影响大明的点点滴滴,常遇春也逃不过这家伙的手段。 “这是好事,那小家伙总能从别人看不到的角度去看问题! 遇春,这是一件利益千秋的好事,朕支持你。” 练兵之术,古人的兵书并非没有涉猎。 可是相对而言,大多数都是只言片语,微微带过。 华夏人的传统,从诸子百家开始,除了墨家、农家等一些学派,大抵都是偏向于大道理的。 细节上的东西,在这种大环境下,哪怕有人去做,也引不起别人重视。 可张异提出来的,写一本练兵术的兵书,朱元璋是非常支持的。 每个名将,之所以是名将。 必然会有一套自己的练兵术。 将手下士兵带到如指臂使,才是名将的看家本事。 就如常遇春,在老朱心中,他练兵的本事是比徐达强的。 徐达在谋,在大战略上徐达比常遇春好了许多。 可是,在小范围的战场,常遇春这位猛将比徐达要强。 除了个人武勇,身先士卒。 老常练兵和带兵的本事也非常不错。 如果他愿意将这份经验留下来,就算后人学不得十分,能学个五分也是好的。 在常遇春面前,朱元璋毫不掩饰自己对张异的喜爱。 他见老朱的模样,也是若有所思。 “陛下谬赞了,臣现在正苦恼呢,练兵之术臣确实有,可是真到落笔的时候,臣却不知道从何说起…… 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臣毫无头绪! 加上现在身子不好,写了这么多天,连三百字都没有,这删改之下,大概也等于没有开始!” 常遇春提起写书,头都大了。 让他当山贼,当将军他在行,写书这玩意他是真不会呀…… 见他急得焦头烂额的模样,朱元璋觉得好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