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百官早就在等着,朱元璋给他们一个答案。 最近关于沐英出海的去处和原因,他们有他们的猜测。 其中最为离谱,也最为符合中国人想象的剧情,自然是朱元璋效仿始皇帝,去东海寻找海外仙山。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那么朱元璋封侯沐英,是不是代表他寻回了传说中的长生不死药? “两年前,朕得高人指点,言明海外有仙岛。 朕本苦恼于百姓休养生息之事,李先生你应该明白! 压在我大明百姓身上的担子。 前元十几年,这天下早就被打得千疮百孔,我大明初立,尚要征伐四方,保卫国土。 这些军费,人力,都要压在百姓身上的负担。 这两年时间,朱元璋也不是没有去信过去。 老朱默然,倒是他疏忽了。 不管朱元璋立下的规矩如何,能找到亩产十倍以上的粮食作物。 其实儿臣觉得,既然暂时不能让大哥封侯,不如等明年那些种物下地之后再说。 “封侯封爵,终归是要给天下人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 这是朱元璋这两年最为期待的事,他在出海之前,也承诺过沐英回归之后的待遇。 粮道,只有两条。 如果他真的顺着李善长的提议去做,他顺不了自己心中那口气。 大明这些年的粮食亩产,确实有极大的提升。 从封爵的逻辑来看,皇帝并不鼓励文官封爵。 放在任何朝代,都值得封侯。 只是这可能吗? “陛下,这是否太过草率?” 在其位,他就必须为他身后的人,谋个说法。 平时这孩子跟李善长处得也不错,属于很被欣赏的晚辈。 李善长一番说辞,已经算是寸步不让。 文官哪怕如李善长,很大程度上也是掌管后勤立下的军功。 朕半信半疑,却抱着试试的态度让沐英他们去看看~! 一个生活在华夏,土生土长的人,药王稻已经是他们能想象的边界了。 李善长也曾经是朱元璋引为心腹的人,如今的矛盾却是越来越多。 “朕若等到明年,岂不是遂了那些人的心意,其实他们的心理朕明白。 “还不到时候!不过玄武军可以拖出来练练兵了……” 就只是这件事,李善长他们就要认真反对。 可随着时间推移,最近海防的压力又逐渐增大。 儿臣相信张家弟弟的判断,这些种物成熟收割之后,肯定能让天下人闭嘴……” 朱标一看,愣住了。 父皇逼走了刘伯温,却换来如今的局面,他该如何应对? 朱元璋转头问朱标,朱标点头。 后来日本虽然放回大明使臣杨载,可依然不愿意称臣。 如果沐英能封侯,他为什么不能? 这就是李善长的逻辑,也是朱元璋哪怕暴怒,却也不得不暂时妥协的原因。 用三四年时间,荡清周围的麻烦,然后再进攻日本。 众人面面相觑,李善长率先告退! 可大明如今的国力,压根不可能修的起张异说的京杭大运河,所以海运依然是要承担起迁之后粮食转运的重任。 如果老朱是纯粹的闭关锁国也就罢了。 “刘伯温走了,果然咱们的李先生,威风见涨!” 但是,压力扑面而来,哪怕是朱标不是被百官逼宫的人,他也能感受到朱元璋承受的压力!’ 他心想着,父皇会不会后悔他去年的决定? 大明水军出动最好的时机,是洪武七年。 然朝廷行事,自然要有朝廷的规矩。 朱元璋冷哼: “如果朕非要封沐英呢?” 如果封侯,会让许多人产生想法。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眼前这位陛下,但有些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所谓人在其位,谋其政。 皇帝其实也在忍,大明的国力,并不足以支持另一场战争。 “父皇,是准备对日本发动战争了?” 只有李善长神色未变,道: “陛下,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在场的官员,噤若寒蝉。 “臣以为,如果此事为真,那就等事情验证之后再封侯不迟,反正也就是明年的事,臣等见证了沐英带回来的神物,自然心服口服……” 他本以为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却没想到会引发百官,尤其是李善长带头反对? 他们跟着朕,辛辛苦苦打了这么多年,才得了如今的爵位。 朱元璋对李善长不满,与其说是针对李善长,其实更多是对于相权的警戒。 但要启动迁都的事情,最为重要的就是粮道要通畅。 比水稻还要高十倍产量的粮食,让人如何能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