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皇帝满满的恶意,扑面而来。 李善长的额头,逐渐冒出冷汗。 他还没回答,兵部尚书主动站出来,为李善长开脱: “陛下,李相应该不是这个意思! 我大明论功行赏,有功必赏! 若玄武军的诸位英雄当有封侯之功,自然可以…… 只是玄武军只是斩杀了几百个倭寇,却不足以说明什么……” 兵部尚书的意思很明确,沐英他们这一战打得好,却还不足以用他们来否定李善长前边的话。 “陛下,臣杨载有事启奏!” 这边话音刚落,另外一边,一名大臣站出来。 杨载,正是洪武二年朱元璋派去的日本的使臣,只是被南朝将军给抓了,还杀了大明的使臣。 他虽然逃过一劫,却也被南朝将军软禁。 “说!” 百官附议的声音此起彼伏,更是助长了杨载的志气。 “遇春,你可知为什么天下王朝,从不过三百年?” 他说完,李善长道: 张异用写兵书的法子,让常遇春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如今两年过去了。 那些出海抢夺的倭寇,就是失地和失去领主的流浪武士…… 而沐英镇海侯的名号,就是皇帝对他的期许。 朱元璋回到原来的议题,问李善长: “李相,朕让沐英等人,测海图,往复海王仙岛,如今又让他带着玄武军收复东海各岛,算不算为我大明开疆扩土?” 君臣二人一番双簧,可把其他人给郁闷坏了。 朱元璋点头,沐英回归,意味着朱元璋前几年的隐忍,终于要到了收账的时刻。 不过老朱也明白常遇春的意思,他现在的身体状况,如果回到北方战场,更无法和徐达一较长短。 可是锦衣卫的力量,百官在长期的争斗中,也大概明白,除了少数州府和应天,锦衣卫的影响力没那么大。 这个岛屿,常遇春看着上边的名字,日本。 原来日本的国王叫做天皇,但却也只是一个傀儡,实权掌握在将军和地方大名手中…… 常遇春: “陛下虽然海禁,但最终的目的,恐怕还是要打开吧?” 如果不能为大明取蒙古王庭, “如果感化有用,朕不如先派杨爱卿去北方给朕劝降元顺帝?” 这话其实说得有道理。 此时的日本,就是十几年前的元末! 你说你出使,你是准备押注何方?” “自然算是开疆拓土!” 两年的修养,常遇春比两年前确实好上不少。 “那你可知道,日本的统治者是谁?” “陛下,这是……” 那就退而求其次,为大明征伐四海吧! “遇春,你真的决定了?” 须知,在崖山之变后,蒙古人入侵日本,遭遇了所谓的神风。 但常遇春明白,以勇猛著称的自己,已经永远回不到以前的位置了。 臣子是君王的手足,耳目,口舌…… 杨载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话来。 常遇春的身体随着两年的复建,逐渐恢复。 这些地方有良田无数,如果御敌国门之外! 再回去,他也是泯于众人。 他找到了大明,还找到了漠北…… “以我天朝之恩德,感化四夷,才是王道之策,陛下,臣愿往……” 他倒不怪杨载,敢冒着生命危险再次出使,他的勇气和担当毋庸置疑。 倭寇之乱,海盗侵扰,并非他们强,而是借助了大海的地利。 朕期望未来的十年,我大明的将士,能饮马富士山! 朱元璋左一个李相,右一个李相。 常遇春心动了,非常心动。 就如蒙古人退入漠北一样,北方的祸乱之所以难以解决,就是因为漠北广阔的地域成为蒙古人天然的退路。 杨载道: “陛下,大海茫茫,哪怕沐将军取得一两次胜利,也不足以改变东南沿海的情况! 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实在太难……” “所以……臣以为,就算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谈兵家胜败之事! 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臣觉得,咱们应该再次出使日本,迫使他们朝贡大明! 退朝后,朱元璋将常遇春留下。 这种级别的地图,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无价之宝。 朱元璋第一次袒露,自己对两年前那件事的不满。 若想让日本臣服,只有将他打怕了,或者干脆将这个国家从世界上抹去……” 朱元璋道: “当得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