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君臣二人相见,百感交集。 “臣没想到,还有见到陛下的一日,陛下安康,臣心甚慰!” “先生可安好?” “多谢陛下关心,臣很好……” 朱元璋闻言莞尔,他知道刘伯温这段日子过得不是很好,尤其是胡惟庸发动御史台一直在告他。 连谋反的事都能说出来了。 这种明显的诬告,老朱自然是不信。 可远在青田的刘伯温,可未必能坐得住。 浙东一派,自从杨宪和刘基去了之后,虽然在朝堂上依然有一定的根基, 可真正意义上的领袖,却已经没有了。 他多看一眼刘基,也不知道这老头会不会后悔当年没留好接班人就走? 像李善长全力培养胡惟庸,他现在就获得了极好的助力。 而浙东派,章溢也许还在勉强维持,可章溢本身也做不了几年了…… “陛下,臣这次来,还有其他事为陛下谏言!” “可是最近锦衣卫的事?” 朱元璋预判了刘伯温的预判,让刘基半天说不出话。 随着北方战场胜利传回来,关于朝廷那场布局,也逐渐揭开面纱,皇帝用心布置的局,到了收获的时候。 他收获的是胜利,可其他人得到的却是苦果。 锦衣卫的触底反弹,展露出来的是远比以前更凶横的风格。 江南尸横遍野,无数的江南富户,大儒名士,被杀头抄家流放。 这次的杀戮,波及的范围比起海盗案那次更广,也更加残酷…… 刘基已经听到不少老友,上了朱元璋的黑名单。 “陛下,臣从未见过任何一朝皇帝,如这般杀害士子……” “不能为朕所用,却整天想着怎么引蒙古人入中原的人,朕要他干什么?” 老朱的反问,让刘伯温默然。 皇帝和江南士子的暗斗,大概也是朱元璋如今放任锦衣卫乱杀的原因之一。 洪武两次大考,许多人拒绝参加科举。 这导致朱元璋对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颇有微词,甚至动过停了恩科的想法。 这些人为了逃避朝廷的举荐,上山的上山,归隐的归隐。 一个个摆出我就是不屑给你效力的态度,老朱不杀他们杀谁? 以前是没有借口,可如今造反的借口也有了…… “不提这些了,先生既然来了,就陪朕多住几日! 然后,在陪朕走走……” “走,陛下准备微服出巡?” 刘基从朱元璋最近的动作,似乎明白什么? “有些东西,需要朕亲眼见证,才心中有数,毕竟涉及改革,不重视不行…… 当年那小子给朕留了一个建议,朕怕动了天下的根本不敢用, 不过这些年,浙江的经验挺好,推广到其他地方,也算顺利! 所以呀,朕就不得不考虑了……” 刘基眉头一挑,他归隐这两年,正好见证浙江商税改革。 从地主们的反对,到后来接受。 整个浙江的税收在增长,但浙江百姓的日子,也逐渐有了盼头。 浙江人本就重商,这个改革算是让浙江吃到第一波福利。 可就算是商税改革,当年也引起轩然大波,甚至皇帝推广的时候,天下也有不少富户反对。 朱元璋这次在南方的杀戮,多少也是为改革开路的过程。 而既然连朱元璋都要小心翼翼的对待的事,肯定不会简单。 是农业税…… 以刘基的聪明,自然也猜出了老朱的想法。 商税改革尚且波折不断,能让皇帝慎重对待的,大概只有天下之根本的农业税了。 “陛下想要改革农税?” 刘基猜出这个不难,朱元璋其实一直在做这件事,只是徐徐图之。 想要改革农税,首先要知道天下田亩。 可地方无论是百姓还是基层官员,都不太希望朝廷知道这件事。 所以朱元璋推行里甲制,制作黄册,就是逼着百官将手中的数据交出来。 这本身也是改革的一部分,但很显然并不是老朱所言的改革。 他要做的事,一定是推翻现有制度的大事。 摊丁入亩! 朱元璋沾着茶水,在桌子上写下四个字。(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