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至于下一代,太子殿下把政策延续下去,问题不大…… 至于第三代皇帝……” 张异说到这里,他停了下来。 朱雄英如果能顺利上位,他也预测不到这位皇太孙的性子。 “只要有六十年时间,够了…… 六十年,足以产生一个新的利益集团,也足以将一些规矩给定下来! 天下的规矩,终归还是角力之后,彼此妥协的结果。 为什么士大夫阶层可以当着皇帝面说士子与君王共天下? 因为他们背后的阶层,就是他们的底气。 而一个新的利益阶级,或者利益集团的诞生,也会制约后世的君王。 到时候,天下是不是家天下,或者由不由一个皇帝说了算,那就是另说了……” 张异的话,如果放在外边,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就算被朱标听见,恐怕朱标也要也要对张异产生别的想法。 只有姚广孝,他听张异这等大逆不道之话,却升起吾道不孤的感觉。 自己这位师父,其实也是个疯子。 他从心底,压根就瞧不上封建王朝那一套。 为了他心中的改革,他估计会毫不犹豫献祭掉朱家王朝。 “师父不曾妇人之仁,那贫道也就放心了! 既然如此,贫道就助师父一臂之力,咱们一起改变这个世道!” 今日在太子那里,姚广孝一直反应平淡。 只在此时,他眼中方有一丝疯狂。 能够为一国制定货币政策,影响后世百年…… 这何尝不是一种改变世道的方式,甚至,能改变华夏的社会结构。 姚广孝的疯狂,张异懂得。 这货本就是个一心想要施展抱负,改变天下的疯子。 张异从来不曾改变姚广孝,像他这种人,也没有人能轻易改变他的意志。 不过,张异给了他一个比造反更加有趣的目标, 这才是他心甘情愿跟着自己的关键。 师徒二人完成交心,彼此也有了一种同道的感觉。 “那师尊今日塞给我的徒儿?” 姚广孝终于想起方孝孺这号人物的存在,询问张异的深意。 “你毕竟不会长期执政,但你应该给大明留下一些嫡系人才,去延续你的政策! 方孝孺是我为你选择的学生,你带带看,他应该会让你满意!” 张异话虽然说得委婉,但他知道姚广孝大概率会对方孝孺满意。 对方既然能成为天下人公认的读书种子,智商肯定不会差。 张异看中的还有方孝孺的另外两个特质,首先他肯定足够忠诚,第二个,他也算是一个正直之人。 引导皇帝进行货币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坚守初心。 帝王的心思会随着环境产生改变,那么执行的那个人,最好能扛得住皇帝的压力。 而且这个位置,本身就有许多看不到的权柄,不能守住初心的话,说不定他还会主动劝谏皇帝,做出改变。 姚广孝点头。 不是所有人都跟他和张异一样,张异与他,都不算是什么正直之辈。 可他们心中的疯狂,却足以让他们舍弃利益,去完成自己的执念。 普通人做不到,那选择一个正直的人去教导,托付衣钵。 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好,贫道会跟他聊聊……” 见姚广孝答应此事,张异也放心下来。 他们二人,自然而然聊起顺天府的各种事务。 关于造城的收尾,关于在北方将日月时报推广开来,再聊到春秋学院。 姚广孝展现出了他强大的执政能力,将这些东西办得井井有条。 “师父,听说咱们的北伐军,要往回走了,这次北伐虽然算不得失败,但也没有成功。 太子殿下此时来,大概也有迎接徐将军的意思吧?” “大概是吧?” 提起这次北伐的事,张异眉头紧锁,这次蒙古人跑得实在太过诡异,让他也摸不着头脑。 自从北平守卫战之后,蒙古人痛失十几万精锐,这对于生产力落后的漠北而言,也是十几年都恢复不得的伤痛。 这些人里边,许多士兵投降大明,重新整编。 有自己的地图,加上蒙古降军的情报。 大明为了第三次北伐,已经准备了太久,这场几乎必胜的战争,却如同一拳打在上。 “太子殿下替皇帝提前视察新都城,同样安抚远征军的意思,陛下大概也嗅出阴谋的味道…… 不对?” 张异抬起头,询问姚广孝:“你怎么知道得如此详细?” 远征失败这件事,并不算是太大的秘密。 可是远征军准备班师回朝吗,应该是一个时效性的消息。 姚广孝在应天府的消息渠道都这么好了? “这也是徒儿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师父,最近凌说似乎有意无意,在拉拢贫道……” 凌说? 张异已经很久没有听说过此人了,自从在和毛骧的政治斗争中输了之后,这位锦衣卫的副指挥使,已经处于查无此人状态。 他平时并不愿知道关于锦衣卫的事,周通也就没说。 “他大概是,想走贫道的路子,曲线救国?” 曲线救国? 这个名词新鲜,姚广孝虽然不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却不妨碍他领会其中的意思。 “所以贫道没有理他!” “很好,锦衣卫的动作,咱们少掺和为好,这些人恐怕,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张异的语气带着疑问,其实心中早就肯定。 毛骧和凌说的下场,大概率不会好。 而且从朱元璋的表现来看,锦衣卫会退出历史舞台是迟早的事。 如今的锦衣卫,剥离了暴力属性之后,大概率会以各种特殊部门,融入大明的官僚体系中。 比如现在已经逐渐成熟的,关于情报的系统,也是张异偷偷让周通关注的系统。 情报工作,舆论宣传,这是老朱的命根,就算锦衣卫覆灭,它也会长期存在。 而类似专门审查财务的部门,或者如今大明的官媒《明报》,这些东西其实都在分走锦衣卫的权力。 为什么会如此,大抵是因为老朱也逐渐发现了锦衣卫这把双刃剑有些麻烦。 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他用来制约文官集团的手段越来越多,也是他舍弃锦衣卫的原因。 姚广孝点头,关于锦衣卫的下场,他和张异有相同的看法。 关于凌说的事,师徒二人就这样轻轻带过。 第二日。 姚广孝见了方孝孺,方孝孺毕恭毕敬,对于姚广孝的回答,也有回必应。 一番交流下来,他也确实喜欢眼前的这个青年,无论是品性还是学识,他都算是姚广孝十分满意的学生。 “贫道的手段,不同于常人,希望不会让你失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