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姚广孝,你是朕的人还是他的人-《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1/3)页

    “你二位怎么来了?”

    张异见到二人,忍不住出声询问。

    宋濂看了张异一眼,那目光有些冰冷。

    张异跟宋濂关系实在一般,自从后边这货跟自己翻脸之后,两人的交情一直没建立起来。

    而刘基,跟张异的关系倒是不错。

    刘伯温本应该洪武八年死了,不过张异提醒他没事别上京城。

    他大概也是预知到了什么,所以面对胡惟庸在朝堂中的攻讦,他就缩在青田没有出来。

    所以在洪武十一年,他虽然很老,看起来身子骨也不太好。

    可终究还是活了下来。

    刘基要给张异打招呼,宋濂忍不住出声:

    “刘夫子,陛下的所作所为,跟这个妖道逃不脱关系……”

    张异见他开口,似乎明白了什么?

    他朝着刘伯温使了一个眼色,然后转身去御书房。

    通报,皇帝允许之后,张异进入房间。

    朱元璋奋笔疾书,整个人似乎被一种特殊的杀气笼罩。

    “说吧,你来这里作甚?”

    老朱头也没抬,只是询问张异。

    张异低下头道:

    “臣是来跟陛下辞行的……”

    听到这句话,朱元璋才猛然抬头。

    他本能想拒绝张异,但似乎明白什么:

    “你父亲的身体……”

    “陛下明鉴,人总要落叶归根!”

    皇帝阴沉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人性的变化。

    “也是,当年见到张爱卿的时候,他还是意气风发,谁想到,世事无常……”

    “时也命也,面对便是!”

    张异接过老朱的话,君臣二人竟然陷入了无话可说尴尬。

    “给你看看!”

    朱元璋似乎也感觉到,他和张异之间的氛围有些微妙,主动将一道拟好的圣旨交给张异看。

    “陛下想要取销民间供奉,祭祀程朱的仪式……”

    张异看到圣旨上的内容,神色微变。

    他明白这一天迟早要来,却没想到老朱这次是铁了心。

    趁着手中的屠刀血未干,顺势迁怒程朱,合情合理。

    如果放过这个师出有名的机会,想要再动理学,那推行的阻力就大了许多。

    张异也明白了,为什么刘伯温和宋濂会跪在外边。

    宋濂是当世大儒。

    刘基也是。

    他们二人告老还乡,本就不想掺和天下事,可皇帝要清算程朱和理学,等于要灭了他们的信仰。

    这两个老人上来,恐怕是抱着殉道的决心来的。

    取消祭祀程朱,改革科举,从官方层面上去否定程朱理学。

    一旦朝廷走上这一步,明清占据统治思想的程朱之学,应该会不复存在了。

    程朱之学,哪怕是朱熹还在的南宋,其实也没有真正流行起来。

    让它成为主体思想的,还是蒙古人的放任和扶持。

    官方能将它扶持起来,如果朱元璋真的舍得割肉,也能将它打压下去。

    刘基和宋濂也是看到了其中的趋势,才会不惜冒险前来求皇帝。

    “朕让人通知孔讷回来,希望他不负所望,承起责任!”

    朱元璋用略微复杂的情绪,看了张异一眼。

    张异见时机成熟,问:

    “陛下,臣在外边看到了刘夫子和宋先生……”

    “不过是想为程朱续命,劝朕网开一面罢了!

    不过朕既然走到这一步,就没有回头路了。

    退一步,朕也承受不起那种后果。

    就如你说的,如果朕不能让天下大儒为朕辩经。

    那未来,朕和朕的子孙们,还要承受那些人的觊觎!

    这是,阶级斗争!”

    噗~

    张异差点被一口水给噎死。

    陛下,您从哪里听来的名词?

    他有些震惊地看着朱元璋,旋即明白肯定是姚广孝那家伙教的。

    阶级斗争不是这么用的陛下,张异很想吐槽。

    可是如果解释清楚阶级斗争,大概他的小命也就不保了。

    不过朱元璋说得也有道理,从他对程朱之学动手的那一刻起,他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胡惟庸的这场造反,让他明白了双方不死不休的局面。

    他必须推动这场改革,因为如果此事不能在他活着的时候解决,朱标也好,还是未来的朱雄英,大概率都没有能力去完成改革。

    所以不管宋濂和刘基怎么跪,都跪不回皇帝的回心转意。

    更何况张异本身,也不认同他们的看法。

    他推动了朱元璋去改变这个世道,他也向往更加开放的思想环境。

    “难怪臣进来的时候,宋夫子会对臣怒目而视,大概在他眼中,臣就是迷惑陛下的奸臣吧!”

    “是不是奸臣朕不知道,但朕知道你小子还藏了一手。

    既然新儒家是你鼓动孔讷搞出来的,在孔讷回来之前,你就承担起这部分责任吧。

    你人可以回去,但这件事别落下……”

    张异:……

    老朱这是逼他写一本类似姚广孝的《道余录》?

    张异无声点头,他发现自己和老朱变得有些无话可说。

    不过既然答应了朱标,他还是冒险说一句:

    “陛下,关于胡惟庸案涉案的那些人……”

    “怎么,你还想吸收到春秋学院里,成为你的学生?”

    朱元璋一句话脱口而出,却让张异心里咯噔一下。

    他笑起来:

    “当然不是,不过臣在天书上看到一句话,臣觉得很有道理!”

    “什么话?”

    “知识就是力量!”

    张异见朱元璋不解,主动回答:

    “这些人的家眷里,很多人都是读书识字的,他们就是大明的财富。

    与其将他们杀了,流放到苦寒之地弄个九死一生,不人不鬼。

    不如留下来,发挥更多的利用价值。

    比如培训成工匠,产业工人……

    或者成为教导和推广文字的老师!

    陛下您也知道,关于蒸汽机的应用,还有臣推动的关于北方工业化的计划。

    现在进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人才少呀,虽然慢慢培养,以后咱们大明的人才还是会逐步赶上来。

    但这个时间,可以是十年,也可以是二十年。

    您看眼下这些罪臣就不一样,将他们劳动改造之后,

    他们都能物尽其用。

    所以臣认为,与其杀了,不如劳动改造……”

    张异一顿忽悠,老朱眼中的警戒逐渐放松下来,他开始低头认真思考张异的回答。

    “陛下,胡惟庸再有本事,他也不会真的牵扯出那么多造反的人。

    那些簇拥他的,无非就是因为您和他们的立场站不到一块,利益冲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