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张异默默点头。 他和朱元璋在过去的十几年,绑定实在太深了。 以至于老朱想要杀他,也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最好的借口,莫过于造反。 只是皇帝说谁造反,也不能去说他张异。 他救过朱元璋两次,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将老朱从造反的风暴中拉出来,属于救驾有功的人。 难怪朱元璋想动自己,却要阴搓搓地重提常茂之案。 张异十分心寒,也很不服气。 他不是什么忠君爱国之人,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他心中压根不存在。 但若说反抗,他总要想想背后牵扯的人。 一想到此处,张异终于体会到别人的难,人活一世,终归有一些割舍不下,却不得不面对的东西。 所以他摇头,拒绝了徐达的建议。 至少在事情不明朗的时候,他不应该出此下策。 “常茂之案,只是陛下要动我的借口! 但我真正惹怒陛下的,肯定不是这个原因! 就算要死,贫道也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死? 看来这阵子,贫道首先得找出给我通风报信的人……” 见徐达依然不放心,张异道: “岳父大人,陛下还没真启动调查,我就这么走了,未免过于心虚。 而且如果陛下真想动我,还能容我逃出顺天不成? 今日我前来,除了跟岳父请教朝中局势之外,也是希望通过和岳丈大人聊天,梳理一下思路…… 那个给我通风报信的人,应该知道陛下要动我真正的原因……” 朱元璋肯定不会是因为常茂的事才会想到要杀自己。 那他肯定惹了朱元璋什么东西? 张异思前想后,应该是没有。 老朱也许会因为胡惟庸案的事情,对身边人变得猜疑和忌惮。 可绝对不到要随便杀人的程度。 胡惟庸对权力渴望,但张异对权力没有半点兴趣。 就连他回龙虎山,也是朱元璋请了好几次才不情不愿回到京城。 不是权力,难道是影响力? 可从洪武十一年起,朱元璋将姚广孝重新剃度为僧之后,其实已经将他的影响力都剥夺了。 姚广孝拿走春秋派的权柄,而朱元璋也收回了《日月时报》的所有权。 他还有什么值得朱元璋惦念的? 难道还是几年前的地道不成? 张异想起那些地道,汗毛瞬间炸裂。 他似乎明白了,自己被朱元璋忌惮的问题在哪里? “怎么了?” 徐达见张异的脸色阴晴不定,官浔询问,张异深吸一口气,摇了摇头。 他的猜想毕竟只是猜想, 如果朱元璋介意那些地道,他应该几年前就动自己。 不过若是说朱元璋因为那些地道对自己起异心,张异倒是不奇怪。 当年胡惟庸案之后,老朱开始离间自己和姚广孝的关系,然后逐步将他手中的权柄收走。 自己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其中的利害,这些年才会拒绝入京。 可张异怎么也想不到,都四五年过去了,朱元璋还是过不去地道的槛? 他是怕自己还留了一手,会威胁到他的性命。 一想到此事,张异就不由烦躁。 如果朱元璋一直怀疑,他还藏有一手,那这个根本就是无法自证的问题。 张异相信,以老朱多疑的个性,他这些年肯定将自己贡献出去的地道都填了,再重新挖过。 关于挖密道这件事,张异也十分后悔。 这本不应该是他来做的事。 “吃力不讨好呀,您要是真寝食难安的话,何不再造一座皇宫?” 从徐府出来,想起这件事,张异忍不住讽刺。 他的自言自语,并不曾被被人听到。 “国师,您要去哪?” 出了魏国公府,仆人询问张异的去处。 张异想了想,居然愣是没有想到自己还能去哪? 他想了想,本来想去太子府。 如果此时京城除了徐达一家,他还有能相信的人,大概也就是一直被他当成黄家哥哥的朱标。 只是一想到常氏,张异似乎明白了,当年为什么常氏不会去送自己。 想来,常茂的案子,已经被朱元璋压了五年,只是如今翻出来,作为收拾自己的借口而已。 一想到此处,张异意兴阑珊,回头让人送他回国公府。 他此番进去,却再也没有出来。 京城从来不是一个缺乏消息的场所,张异入京之后,不知道有多少双眼睛盯着。 皇帝召而不见, 这消息逐渐流散开来。 国师大人似乎和皇帝有问题的消息,不胫而走。 在洪武十六年的今天,皇帝废理学,尊新儒家。 改制科举的一系列动作,导致了如今朝廷中有大量春秋派的官员。 他们趁着胡惟庸案,纷纷飞上枝头,进入帝国中枢。 作为春秋派的领袖,张异的门前本应该挤满前来照会的学生,但现实就是,他门前冷落,并无人上门拜访。 所谓锦上添难,落井下石易。 知道张异有事,御史台中,开始有人弹劾张异。 虽然如今理学一脉的官员比例降低,但依然有不少。 这些人对张异的仇恨,那是刻之入骨。 朱元璋将程朱理学,从官学中剥离出去,春秋一派起到的作用很大。 而如今姚广孝势大,别人动不得。 既然如此,不如拿张异这个软柿子开刀,只是他们并没有想到, 他们只是想让张异难受,可皇帝却似乎希望张异死。 关于推进彻查常茂死因的案子,已经悄无声息的启动。 哪怕是对张异恨之入骨的理学遗老遗少,也不曾将这个案子和张异联系在一起。 锦衣卫,大理寺,刑部…… 开始有人去福建调查取证。 别人只当是皇帝对常遇春和太子妃的宠幸,却不曾想,真正知道其中内幕的人,那是遍体生寒。 “父皇,您这是想让张家弟弟死?” 武英殿,五年时间…… 当年被一把火烧掉的武英殿,重新坐落。 朱元璋依然以此为御书房。 御书房中,朱标和朱元璋父子二人,彼此对视。 朱标眼中的愤怒,溢于言表。 老朱默然。 朱标是个孝顺的孩子,虽然他们父子之间常常因为意见不合有争论,但老朱从没有见过,朱标会如此不客气的质疑自己。 他眼中的怒意,明显已经在爆发的边缘。 朱元璋不动声色,说: “你在质疑朕?” “当年父皇跟儿臣说过那件事的真相,常茂的案子本不应该被翻出来。 一、他死有余辜,张家弟弟是在自卫。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