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张异等待此次觐见,已经是他入京的将近一个月之后。 跟着太监从午门入,他能感受到以前对他十分客气的太监,隐约的一股疏离感。 来到御书房前,太监通报。 得到皇帝允许之后,他终于进入久违的御书房。 上次张异在这里的时候,正是胡惟庸造反,他救了朱元璋的一次。 可如今武英殿重建,张异再次踏入,陌生的感觉扑面而来。 眼前的朱元璋,同样让张异觉得陌生。 四年不见,朱元璋依然还是那样忙,他进来的时候,老朱连头都没抬。 “臣,张异,见过陛下!” 张异按礼节,给朱元璋行礼,老朱此时才抬起头。 望着地上已经是二十出头,已为人父的孩子,朱元璋顿时百感交集。 这一晃眼之间,已经过去十六年了。 当初七八岁的孩子,现在也是为人夫,为人父。 只是眼中的一抹温情,很快被现实的残酷替代,老朱的眼神逐渐变得狠厉起来。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的冷意,又变成公式化的欢喜。 “你来了!” “嗯!” 台词依然和几年前一样,但氛围却尴尬无比。 朱元璋和张异二人,相对无言,老朱干脆开门见山,跟他讨论起工作来。 说起这些年的产业变化,还有未来的规划。 张异跟没事人一样,给老朱建议。 朱元璋也认真倾听。 君臣二人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午朝的时间都到了。 “陛下,姚大人求见!” 午朝是小朝。一般是老朱会见高阶官员的时间。 朱元璋性子小气,虽然张异给他提议过提高官员行薪水俸禄,但明朝官员的工作时间,也一直是历朝历代最高。 别的朝代的官员,只上一个早朝,还不一定天天上。 而大明的官员不但上早朝,午朝和晚朝也有。 虽然这些年老朱已经尽量缩减官员的工作时间,但午朝汇报的习惯却留了下来。 当然,并没有所有官员都来,老朱这些年见过最多的人,就是姚广孝。 “让他进来!” 朱元璋将姚广孝叫过来,不多时,张异就见到了自己久违的徒儿。 姚广孝一袭黑衣,入朝的时候,他脱去了身上的僧袍。 不过他的光头,倒是非常明显。 他进来见到张异,并不奇怪。 “见过国师大人!” 姚广孝的神情平静,只是叫张异的时候,一声国师,让人欷歔。 张异神色不变,只是回了一句: “姚大人好!” 没有愤怒,也没有贬低。 师徒二人形同陌路。 朱元璋默默观察张异和姚广孝,微微点头。 “陛下,关于改制的方案,臣已经写出来了……” 姚广孝将一份奏疏,交给朱元璋。 “改制?” 张异心中升起一丝好奇,难道大明的政治制度,又要改革了?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以农为本基础上,工业确实得到了足够的发展。 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张异已经隐约可以感受到。 基层的生产力变化,很快会反馈到上层的政治变化,老朱是改革的受益者,但同样的,他也要成为改革的推动者。 张异虽然不关心政治,可也知道,中书省的宰相之位,已经空了四五年了。 从胡惟庸被杀,朱元璋再也没有任命过任何一个宰相。 而如今的姚广孝,主打一个有实无名。 他干着宰相的活,却没有丝毫名分,如果非要说的话,也就是那个宝钞局的位置,还算可以。 但如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更多的职能部门,事实产生。 大明也许需要更加细化的政府机构,可是这样的改革,等于改了延续多年的官制。 无论是姚广孝还是朱元璋,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老朱和姚广孝谈论着,张异只是静静倾听。 其实,朱元璋知道他窥视未来的事情,问他一句就好。 自己虽然不能完全决定如何改革,可他有着后世最多的经验。 但比较诡异的是,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姚广孝,都没有去问他。 好像是,朱元璋准备摆脱对他的依赖? 张异暗暗自嘲一笑,却当做没事人一般。 老朱和姚广孝,反而会时不时看他一眼。 见他风轻云淡,朱元璋莫名觉得燥怒,但他还是强行压下心中的怒火,继续和姚广孝讨论。 过一会,二人讨论完毕。 老朱对张异说: “皇后娘娘挺想你,你去跟她说说话吧!” 张异只是微笑,答应了这件事。 刚好姚广孝也要离开,二人一起告辞。 “师父,不如归去……” 姚广孝和张异几乎同时踏出御书房,张异只听到一声提醒,等他回过头,却发现姚广孝已经快步离开。 张异的手中,多了一些东西。 这是第二个人在劝他走。 张异能感受到姚广孝的一声师父中,带着的香火之情。 太子让他走,姚广孝也让他走。 张异已经感觉到了,朱元璋森然的杀意。 可是,都让他走,又不告诉他,怎么走? 张异哭笑不得,只能跟着太监,前往坤宁宫。 马皇后依然如以前一般,让他感觉到十分温暖,只是她眉目之间,却带着一丝忧愁。 那种明明是关爱,却欲言又止的态度,让张异变得更加心寒。 很明显,皇后虽然同情他,却没有揭破他目前的处境。 这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皇后同样没能说动皇帝,改变弄死他的决定。 马皇后,朱标。 这两个人是老朱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可他们也劝不动对方,由此可见朱元璋杀意已决。 “孩子,吃过晚饭再走!” “皇后娘娘,可如果吃过晚饭,宫里的门……” “不碍事,留着陪本宫说说话,如果真晚了,就住下吧!” 张异不是第一次留宿皇宫,上一次留宿的时候,正是胡惟庸造反之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