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马是牲畜,但同时可以作为军马,这是马最大的价值所在! 可其实我要纠正叔叔一个观念,其实作为牲畜,骡子的有点比马强,它的生命力和抗病力强,饲料利用率高,体质结实,肢蹄强健,富持久力,易于驾驭,使役年限可长达20~30年,役用价值比马和驴都高! 当军马自然是不行的,当牲畜它可比马厉害多了! 其实杂交水稻同理,你若说一定比原生水稻强,其实也谈不上!强这个东西有很多概念,是好吃?还是产量高,是抗病?还是耐寒? 杂交水稻的好处就跟骡子一样,它牺牲了某些原种的特点,去换取另外一种特性的提升,所以这很难说得上谁好谁坏! 举个例子,如果我将一种稻穗大的品种跟一种耐寒的品种结合,诞生下来的品种稻穗虽然小一点,但可以种到更远的北方,这对于北方来说,就是好品种! 因为原来稻穗大的品种在北方也种不了! 再譬如,我用两种早熟的稻种杂交出一种成熟更快的稻种,这对于北方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北方苦寒,你怎么快也只能种一季稻,可如果放到两广,琼州,却可以一年收两季……” 张异说得轻描淡写,但他所言的内容在老朱他们听来跟神仙差不多。 要不是知道这小子能窥见未来,老朱说不定要将他奉为真仙了。 张异说完,再看父子俩,才意识到杂交水稻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 毕竟第一个发现杂交水稻的人,还要追溯到三百年后的康熙。 康熙发现了杂交水稻,但也不是自己育种,而是以养蛊的形式养出来的。 真正的杂交水稻,还是现代之后才逐渐开始的。 “这东西很难吗?” 张异闻言摇头,杂交水稻的入门门槛说难很难,若不是难,袁爷爷的地位也不会如此高了。 但说容易,它也相对比较容易入手,只是培养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具体怎么样,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观察和实验。 张异能培养出什么纯属运气问题,就算培养出来了,杂交水稻不能留种也是个问题。 除非大明能出现专门的制种机构,以国家为力量去推广某个品种。 若不然,还不如康熙那种御稻呢。 “有雌雄……” 张异给皇帝父子科普了一番关于杂交的知识,当听说有雌雄等类似理论,父子二人风中凌乱。 “杂交水稻从性价比来说,还是不如占城稻的,不过这并不是杂交水稻不行,而是大明不行! 有些东西注定是属于高级生产力才能支持的东西,就像未来同样是在这片土地上,咱们华夏有国,养活了十四亿人!” 这个数字听得老朱肉皮发麻,十四亿人是什么概念? “我大明如今多少人?” 朱元璋回头问朱标,朱标动了动嘴巴,却答不上来! “三四千到五六千万左右……” 关于明初有多少人,估计老朱自己都不知道。 史料有记载的,大概也是洪武十四年那次人口普查,洪武十四年,人口大概有一千多万户,大概五千万到八九千万左右。 张异估摸着,给洪武初年打个对折差不多! “如果你说的美洲神物入华夏,能承载多少人口? 如果没有,华夏大概能承载多少人口?” 朱元璋又问了一句,张异想起乾隆年间,说道: “如果以五到十人为一户,取均值八人,华夏能承载的人口户数大概在一千八百万上下,如果有神物,大约可以翻倍,如果加上别的因素,五六千万户也差不多是极限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张异给出来的数据摆在面前,朱元璋彻底沉默了。 他对沐英他们美洲一行很是期待,而张异的数据也对得起老朱的期待。 如果“天下”能承载的人口增加,理论上也延续了一个封建王朝灭亡的时间,等于变相延续了国运。 五千万户这个数目,对得起老朱的期待。 可是张异描绘中那个能养活十四亿人的王朝,又是什么样的存在。 “生产力呀……” 皇帝对于张异口中的生产力,产生了无限的渴望。 不用出海,只靠生产力的变化,就能将大明变成真正的天朝上国? 这才是真正的强国! “我看得差不多了,叔叔,咱们回去……” 从佃户们口得到的数据,张异已经大致明白自己应该要做什么? 他见老朱失魂落魄,拉了一下他的衣袖。 回过神来的老朱,点点头,跟着张异往马车方向走。 张异一身泥泞,跟朱元璋告了个罪,自顾跑一边洗身子去了。 留下朱标父子的时候,朱元璋道: “让人在宫里开一片田,找人潜伏在张异身边!他做过的事,咱们跟着再做一遍! 朕要看看,这粮食的产量,是不是真能涨一倍?”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