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且,陛下施行的那个里甲制度,似乎也是要绕过地方官,掌控基层……” 大移民之策,将我沿海百姓往内陆迁徙,我浙东,吴地的影响力,恐怕要大幅度下来了。 李善长等人的头埋得更低,并不跟皇帝接话。 大家都低着头,等皇帝骂一顿,忍忍就过去了。 刑部尚书周祯走出来,跪下: 他们二人面面面相觑,也不知道皇帝来这一趟究竟是看杨宪,还是看他们自己? 老朱亲自去了一趟刑部的消息,不胫而走。 身为开国的臣子,他是有机会封侯的。 杨宪的那些愤慨,在闻得之后,登屁滚尿流。 许存仁苦笑,刘基这个人执拗起来,跟个小孩子也差不离。 旋即抬起头说: 中午,就传来检校将杨宪剥皮萱草的消息。 刘伯温想起高见贤的嘴脸,气得浑身哆嗦。 刘伯温,你是御史,这地方上有富户举报杨宪,你可听到消息?” 刘伯温和李善长这两个老对手难得一起反对一件事。 “许兄,可愿陪某去一趟清心观? 在这件事上,下边那些人吗,跟朕不是一条心…… 所谓剥皮萱草,就是把人皮完整剥下来,做成人袋,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 自古以来,君王以士大夫公天下,可你成为君王之后,却把吾等视如寇仇。 朱元璋转向李善长,李善长口干舌燥。 “陛下,检校所行之事,实乃我刑部职责,请陛下下旨,收了检校的职权,将案子移交刑部,大理寺审查!” 只是关于检校的事情,必须扼杀在摇篮中。 朱元璋对于反腐的决心,远超出这些人的承受能力。 但这些阴暗的理由,不能放在朝堂上说。 第二日上朝的之前,百官已经有幸看见填充了稻草的杨宪挂在刑部大门门口。 百官苦笑,皇帝这帽子扣得没毛病。 朱元璋的意思,是将检校改编成所谓的锦衣卫? 只听锦衣卫三大职权,其一不用去说,第二和第三个职权,已经远远超出任何司法的权柄。 “国家正是用人之时,爱卿保重身体!” 朱标看着眼前汹涌的舆论,脸色微变。 一个朝廷的宰相,说没了就没了。 “老夫只认,身家也是清白的,就请那位高大人也查一查好了! 说起来,有阵子没见那小子了,去见见也好!” 这意味着,朝廷中的每个人,在行事的时候,都要想想后果。 锦衣卫的出现,几乎动了所有官员的利益。 “不止!” 太监打开一道圣旨,念:“奉天承运……” “君不君,臣不臣,君臣离心,实乃朝廷之悲!” 这高见贤不是说去求神问道的都有问题,那刘某也希望高大人查一查,刘某是不是有问题?” 百官大概也是第一次看到皇帝对反贪的决心。 “胡爱卿,你的身子可曾恢复一些?” 升官发财,这是自古以来众人朴素而自然的愿望。 老朱怒火中烧,给这些人扣了个大帽子。 李善长固然可恶,你朱元璋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不是哪个派系的问题,是所有官员都讨厌的问题。 知道什么? 老朱没有明说,杨宪愣住。 大明的皇帝终究还是和蒙古人不同,许多官员,心里拔凉拔凉…… “陛下,饶命……” 诸位爱卿,这件事没有讨论的余地,都散了吧!” 老朱的目光划过群臣,落在一个许久不见的身影上。 “陛下,李相说得有道理,臣附议!” 只是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江南,实在…… 但是,朕不会让你死得这么轻松。” 寒暄过后,李善长想了一下,走出来: “陛下,臣有事启奏!” 轻松是因为随着杨宪的死亡,海盗案和杨宪案应该告一段落了。 他站在那里,低头沉思。 所以,你也别觉得朕做事,太过偏激!” 出宫的路上,刘伯温如丧考妣,难得表现出沮丧的一面。 包括李善长等人…… 清心观,过去的检校,如今的锦衣卫…… 对于张异的保护,早又提高一个级别。 二人还没到道观,消息已经传到皇帝耳中。 “这个刘基,这分明是在挑衅锦衣卫?” 朱元璋见了这消息,一笑置之,对于刘伯温的执拗,皇帝也无可奈何。(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