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科举的意义,危险在和平之时-《大明:爹,我不当天师了》


    第(2/3)页

    在科举出现之前,为什么会有门阀,难道陛下读史不知?

    门阀之害,催生了科举!

    科举制度本就是给寒门一条上升通道,陛下开历史的倒车!

    不智呀!”

    张异对于这个问题,直接开喷。

    朱元璋这个人吧,虽然确实是好皇帝,可是因为他的性格,出身的缘故,开历史倒车的事情其实没少干。

    所谓的人殉制度,藩王掌军权和洪武六年停了恩科就是例子。

    朱樉没想到张异说归说,一说就火力全开,说得他自己目瞪口呆。

    这家伙果然如父皇说的一般毒舌,这还是因为自己是亲王,他有所收敛。

    恐怕要是在“黄家父子”面前,他的话语还会更加歹毒。

    朱老二第一次见证火力全开的张异,冷汗直冒。

    不过这话糙理不糙,朱樉不如朱标那般了解朱元璋,可这些年也逐渐帮家里做点事,对父皇的行事风格看在眼中……

    张异这番话,有他的道理。

    他正思索着,张异再说:

    “而且科举选上来的人,真如陛下说的不好用?其实我觉得也未必!

    陛下觉得举荐上来的人才好用,但却没想过,举荐上来的人,他们本身就有恩师,有门路……

    那些举荐人,是他们的恩人,也是他们的靠山!

    如果去地方执政,有人靠着,为什么不好用?

    可科举上来的人吧,尤其是北方士子。

    他们在朝中孤立无援,又没有人帮衬着,自然看起来没有举荐的人才好用!

    他们的靠山是陛下,陛下却不曾给他们真正的支持,他们自然看起来不好用……

    可是不好用,就不用了吗?”

    张异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这天下的人才,有天才,有良才,有庸才,也有蠢材……

    科举制度,本就择优录取,哪来那么多天才,能通过科举者,至少已经是良才了!

    只是陛下见惯了开朝那些大臣,以他们的标准去选拔人才,可那些人都是从元末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人!

    用这个要求去治理国家,这不是……”

    张异差点将有病说出来,可最终还是给咽回去。

    不过他说的内容,已经足够朱樉震惊。

    朱樉低下头沉思,张异其实表达了三个思想,其一,科举是君王取士的最好手段,举荐制度,反而后患无穷。

    其二、举荐上来的人才,本身就有结党营私的弊端。

    第三、是皇帝在选拔人才上,太过急功近利。

    张异虽然说得相对客气,只是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他的意思。

    自己真要给完整转述张异的话?

    这家伙真敢说。

    其实张异反对停掉科举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举荐制度会带来相权过大的问题。

    就这一点,也能让父皇警戒。

    “伱果然如……”他抬起头,怔怔地看着张异,却差点说漏嘴,见张异被他话音吸引,朱樉强行改口:

    “果然如本王猜测的那样,请教你肯定能得出不一样的答案,父皇要是考教本王的时候,本王会给父皇建言!

    如果他认可本王的看法,本王就举荐你!”

    张异闻言,点头。

    举荐不举荐是其次,但认识到科举的问题,至关重要。

    只是他自己也不觉得,朱樉能说服皇帝。

    老朱这个人,个性太分明了。

    他这种封建大家长,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认知。

    想要改变这个认知,还真不容易。

    但是如果能改变的话,他大概会高看自己一眼,召见自己吧?

    朱樉解决了一个问题,又问另一个:

    “上次你说的关于武举的改革,又如何说?”

    既然已经说了,张异也不避讳!

    他笑道:

    “陛下大封功臣,殿下可曾注意到一个特点?”

    “什么特点?”

    “除李善长,刘基和汪广洋实在有军功之外,其他文臣皆不得封赏,且文官封赏,哪怕功劳滔天,也止步于伯爵?”

    朱樉闻言点头,朱元璋在制定爵位制度开始,就已经定下了这条规矩。

    文臣不封爵,张异提到的几个人算是例外之中的例外。

    “陛下如此,其实心思不难猜!

    文官掌握相权,如果再封爵,权利太过大!

    这种权力,必须得到制约,而文武权衡,就是陛下定下来的手段!

    除了李善长这个例外,陛下封赏的那些勋贵,就是陛下用来防止相权过大的!
    第(2/3)页